梁在变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维新派的宣传家的梁启超在百日维新中的作用很小。到底是为什么呢?
解说:7月3日,光绪召见了梁启超,他命梁启超将他在《时务报》写的《变法通议》呈上来,然后问了他对变法的看法。梁启超普通话很差,广东口音十足,他将"孝"读成"好",将"高"读成"古",光绪不太明白他在说什么,最后,君臣相对、面面相觑。
国情复杂,地域、文化、语言、习俗差异巨大,任何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工程。可惜二十五岁的梁启超,四十岁的康有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没有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没有行政经验,只有热情。
康有为桀骜不驯、孤芳自赏,受到皇帝赏识后,以帝师自居,他认为中国要变法,必须抓住两个核心:孔子是中国的思想核心,皇帝是政治核心。康有为写了《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革命家,希望抓住思想核心,如今又提出改革方案抓住了皇帝这个政治核心,似乎大事可成了。可惜,真正的政治核心,当时应该是慈禧太后。
慈禧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退居二线,她仍然掌握着权力。
张鸣(专家):我再递,我递上了,后下以后退休了。那后我怎么我怎么能受得了,我当政快四十年了,你让我退休,这个对于中国人,传统的权力的惯习而言,不可想象。
解说:康有为的固执和教条害了光绪,他设计的新政颁布后,大清国一片哗然。废除科举,得罪了上百万的士子,他们苦读半生,却突然失去了晋级上层的机会。裁撤政府机构,得罪了红顶入云的北京官场,特别是满族亲贵,他们给慈禧上书,说变法是要救中国,但不是要救大清。慈禧终于抓住了口实。
张鸣(专家):这些说新政的不好的话,她全听得进去。为什么呢?她心里头,我本来就从结果上,就不愿意叫它成功。因为我知道国家不行,但是我怎么办,她就听进去了,越听越多,她就理直气壮:你搞坏了。
解说:1898年,9月21日,荣禄的禁卫军包围了紫禁城,慈禧回宫,"百日维新"画上了句号。在一百零三天天炎炎夏日里,梁启超所作的只是一些辅助工作,帮忙起草奏折、制定章程。
工部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捉缉革职,拿交刑部查办。钦此。好,就这么办吧。
9月21日,慈禧回宫这一天,通缉名单上只有康有为一个人,光绪也没有被立刻软禁,他只是受到了慈禧在道德上的谴责。
张鸣(专家):后来不是演过《天雷暴》么,不孝的故事,作为一个女人,实际上她是一个政治,就是我在付出,一个一个抚恤含冤的母亲的形象。
袁世凯泄密是"不得已"
解说:但仅仅一天以后,事情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一个惊天的密谋泄露了!
主持人:后人关于戊戌政变曾经编过一首打油诗"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这首诗实际上是后人讽刺袁世凯卖友求荣的。过去,袁世凯出卖维新志士被认为是导致戊戌政变的直接原因,实际上这里有个时间差的问题,袁世凯告密到底是在戊戌政变之前还是之后?他的告密是主动卖身求荣还是不得已。实际上,这个问题,现代的史学研究已经,应该是得出答案了,是不得已。
解说:在与慈禧关系极度恶化的时候,光绪曾将苦闷的心情透露给维新派的少壮们,几个书生一筹莫展,竟相抱大哭。想来想起,觉得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们终于想出一个人,也许能救皇帝,他便是袁世凯。
袁世凯出名很早,甲午之前,不到三十岁的他即在朝鲜平乱中展露出过人的才干与胆量,后来,他又在天津小站训练出了中国第一支西式的现代化武装--北洋新军,戊戌变法时,他在政坛刚刚崭露头角,他素来同情支持维新派,曾派自己的心腹联络康梁,因此维新志士对他的印象很好。
最具侠客精神的维新志士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接洽袁世凯,夜黑风高,在北京法华寺,谭希望袁兵围颐和园,除掉慈禧老朽。袁世凯听得倒出冷汗、心惊肉颤。
张鸣(专家):袁世凯一想,我七千五卫军,浑身是铁,光圆明园护军就十来万。这是以卵击石嘛。就算西式招法,又不是什么特种部队。袁世凯一想这不是扯淡嘛。
解说:维新志士没有想到,袁世凯一回到天津,事态已经不可逆转,慈禧归政,荣禄的大军已将京师围住,在荣禄的恐吓下,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便将维新派的计划和盘托出,荣禄当日便赶赴北京,向慈禧报告了这一情况。变法的性质立刻变为"谋逆",光绪被软禁于中南海中的一座小岛上,慈禧愤恨之余,还命人拆去了连接中心岛与陆地的浮桥,并当庭杖毙了光绪的心腹太监,维新派的所有骨干也遭到了通缉。
下一页:小秀才 大气概
编辑: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