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先生"与"举人弟子"
解说:梁启超十七岁第一次遇到康有为时,梁已经是举人了,而大他十五岁的康却还是一个秀才。从个人经历来看,科举仕途上的失意也是康有为成为变革者的关键因素,谁也不能忽视六次科考六次失败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的刺激。
尽管如此,康有为却显得咄咄逼人。他见多识广,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特别是他曾到过英国人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香港和上海,租界的街道整洁、巡捕严密,让康有为看到这样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在官方还沉迷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时,康有为已经开始钻研西方的政治制度了。
后来梁启超用"冷水浇背,当头一棒"来形容自己第一次听康有为高谈阔论的感受。第一次见面,他们竟从早上8点聊到了晚上7点。从那以后,梁启超便放弃了科举仕途,开始从事康有为,"秀才先生、举人弟子"世间罕见。
余世存(专家):他有那么渊博的学问,甚至那么那么充满激情的这种生活,肯定是会被他所吸引。然后我觉得梁启超本身也是一个,不仅仅是一个读死书的人,而且也是一个有这种情怀的人。
解说:康梁师徒在甲午年提出的变法主张,就是要用立宪代替专制,他们的模板便是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余世存(专家):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个改良或改革,最多它的限度就走到改革那儿去了。甚至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洋务运动是一个是一场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康梁呢,他是想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解说:1896年,康梁师徒在北京鼓动上千学子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康梁师徒也没有什么具体主张,他们只笼统提出:废科举、改官制、开国会。
那么这次上书给康梁师徒的政治道路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康梁为何如此忠于光绪?
主持人:公车上书,光绪根本就没有看到,但康梁却因为领导这次学潮而名声大振,士子们以结识其为风雅,朝中大臣以结交其为"开明""识时务"的象征。
梁启超特别受朝中开明的大臣们赏识,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见识宽广,而且笔端常带感情,文字的鼓惑力很强。
两湖总督张之洞很赞赏梁启超办的《时务报》,他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
张之洞后来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竟打开武昌城中门迎梁,还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可是接待钦差大臣和督抚的礼节。
不久,梁启超和师傅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到来了。
解说:1898年,在山东曹州发生了教案:一些愤怒的农民冲进教堂,打死了两个唆使教民欺压百姓的德国传教士。德国海军以此为借口,于1898年占领了山东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了新的一轮瓜分狂潮。
这部电影叫《清宫秘史》拍摄于1954年,文革期间这部电影曾作为攻击刘少奇的靶子遭到批判。
又打败了,求祖宗在天之灵,保佑我大清朝。
不愿当亡国之君的光绪终于决定变法维新,开始了著名的一百零三天变法,始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他第八次上书后,光绪帝破格召见了他。皇上史无前例地和他聊了四个小时。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康有为才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念,一生都忠君不已。
翁老师极力地保荐,说你才堪大用,皇上言重了。
下一页:袁世凯泄密是"不得已"
编辑: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