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战:张自忠洗冤雪耻的第一役
2008年03月26日 16: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张学良旧部于学忠迎战 东北军十年抗日正面复仇

主持人:要成功地实施李宗仁的战役构想,最重要的是,防守淮河南岸的部队能否顶住日军的猛攻。负责守卫的第51军为东北军旧部。东北军脱胎于奉系军阀张作霖部,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子承父志,1928年东北易帜,奉系随改编为东北军。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退入关内,自此背上了不抵抗的骂名。1936年,张学良激愤之下,实行兵谏,羁押蒋介石,要求抗日。旧东北军不论与蒋介石,还是与日本人都有长达十年的恩恩怨怨。

解说:第51军军长于学忠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世交。西安事变后从张学良手中接管了东北军,于学忠的女儿于允贤回忆,当年,于学忠的客厅里挂着三把军刀。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一个是蒋中正给他的,那上头刻有蒋中正,还有一把是张学良给他的,再有一把是他从日本的哪个将军手里缴获的,也是一个将级将官缴获的。

解说: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人。出身贫寒,为人忠厚,是位典型的重情义的山东汉子。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他的一生真的是很忠很孝,他对国家民族那是绝对忠诚,而且对他的上司他也是很忠诚,他对父母非常非常孝顺。

解说:于学忠之父于文孚早年曾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共过事。为谋取生计,于投奉系从军,见是故人之子,张作霖以“家人子弟”视之。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于学忠将他的坐骑一匹老白马,养于军中,并派专人精心照料,行军时,不许任何人骑它,可见其与张作霖的感情。少帅张学良也视于学忠为兄弟,有两次将东北军兵权委托给他。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热河抗战失败以后,剩下的十七万全部交到我父亲手里,由我父亲指挥。

解说:另一次便是在1936年,张学良实施“兵谏”,逼蒋介石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一定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写下手谕,将东北军全权委托给于学忠。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那一下子把权交到我父亲,哪会有人那么去服我父亲啊。

林治波(专家):这个军队因为缺乏张学良这样的主帅,他不能够把整个军队合作起来联合起来,力量也不能很好地凝聚起来。

解说:一到南京,少帅张学良即被蒋介石羁押,东北军内部,也围绕如何解救张学良的问题,发生争执。少壮派军官主张与中央决裂,老部下主张温和对待。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当时就是说红军、西北军和我父亲商量的就是和平解决,想办法把张学良救出来,这些话无论如何给少壮派说,他们就是不听。

解说:1937年2月2日晨,东北军少壮派军官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发动事变,枪杀了东北军主和将领王以哲,部队内部的战斗一触即发。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我父亲跟他们讲真是声泪俱下的,说这样的话不能这么做,要这么做的话就是谁也毁不了别人,就是咱们自己毁自己。

解说:于学忠平息了东北军内部的争端,但却无法挽回东北军被中央分化。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我父亲几次三番到蒋介石那,本来是说请一定要把张学良放回来,听说蒋介石曾经拿出来一份东北军的一些各个将领跟蒋介石谈话的这么一些记录,他们的那些,实际上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分化了。

解说:东北军与中央的恩恩怨怨几乎都是因为日本人,1938年,在淮河前线的蚌埠,曾背负不抵抗骂名的他们,第一次有了与日本人面对面的复仇机会。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在开战以前,牟中珩就曾经问过我父亲,他说我们打到什么程度,他说拼不拼,我父亲说这是抵御外辱的战争,能不拼吗?

解说:于学忠的51军一到淮河便开始布防,他们在两岸构筑工事,并炸毁了淮河大桥。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淮河那一仗挺难打在哪儿呢,就小蚌埠那沿,是淮河在那拐了这么一个弯,是一个突出的三角形,那南边都被日本人已经占领,你突出这个尖上头,在这个尖等于三面受敌。

解说:2月1日,日军攻占临淮关,2日晨,日军主力向蚌埠发起攻击。同时,日军一部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开始强渡淮河。在淮河北岸,长于学忠给东北军将士下了死命令!

于允贤(于学忠之女):他说这个是咱们东北军要打出军威打出国威,而且这是证明咱们自己的时候。全军的战士务必在敌人半渡的时候把它消灭,如果有谁后退,他就说军法处置,绝不容情。

下一页:“不抵抗将军”张自忠忍辱负重 洗雪前耻终报国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