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一个中国人更甚于一个美国人
2009年08月11日 11: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司徒雷登一边观察局势一边寻求和中共高层接触

解说: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扣押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要逼蒋抗日。后来,蒋介石口述,陈布雷代笔写下《西安事变记》一书,而此书英文版的序言便是司徒雷登所写。

沈建中:就是互相之间都比较谈得来,也互相之间比较吹捧。因为司徒雷登还有一个对蒋介石吹捧的原因,就是蒋介石指导下,他在励志社的演讲获得很大的成功,然后成功以后就为燕京大学带来了很多金钱。所以他要对蒋介石者些人表示感激,尤其是蒋介石本人。

解说: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司徒雷登和蒋介石两人关系的“蜜月期”持续了十几年。但到了40年代后期,特别是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后,两人却逐渐走向决裂。

沈建中:分歧只不过是在后期,也就是1948年以后,他做大使以后啊,这个是有一定的分歧的。这个我们从他这个作为大使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可以看出来,因为他当时司徒的理念是主张成立国共联合政府的。而蒋介石主张是要排除共产党,所以有了分歧。这个只不过是194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这个之前关系很好。

马鼎盛:这时候,国民党败像已显,美国对倾力扶持的国民党政府已极度失望,对于中国的未来政策不明。于是在国务卿艾奇逊指导下采取“等待尘埃落定”的旁观心态,暂停了对国民党的大部分援助,同时增强对共产党的了解。对中国了解极深的司徒雷登也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独裁面目,感受到知识分子阶层的反美情绪,改变了对中国局势的看法。他认为“中共对美国的攻击除去全部的宣传目的外,也还有很多天真的误解因素”,要增进美国和中共之间联系,寻找和解的机会,首先要消除这种误解。所以司徒雷登一边观察中国局势走向,一边努力寻求和中共高层接触的机会。毛泽东也希望排除美国介入中国内战,通过司徒雷登开展对美外交。司徒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当牧师做校长有自由,出任大使就只能代表美国立场了。

解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司徒雷登并没有像苏联大使一样岁国民党到广州去,而是选择继续留守南京。

沈建中:只有苏联大使跟着国民党到广州去了。当时国民党的这个政府,中央都迁到广州去了,那么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没走。但是司徒雷登没有走是有他的想法的,他想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跟中共方面建立某些关系。

解说:此时,中共中央高层也觉察到司徒雷登留守南京透露出的美国对华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的讯息。于是派遣燕京大学毕业生黄华出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外事处处长,主要负责和司徒雷登接洽。毛泽东等人多次对黄华的工作直接做出指示,希望对美外交关系有所突破。

沈建中:我觉得这个方面还是司徒雷登比较主动,而司徒雷登这个主动,又是傅泾波主动。傅泾波愿意做这个牵线搭桥的关系。中共当时不过就是也利用这个机会跟美国人,接触一下。并不是一定要想达成什么协议。你看当初司徒提出来通过民主党派的这个,罗隆基啊还是陈铭枢啊,向毛泽东、周恩来提出来,说你们不要跟苏联走。我可以建议美国贷款60亿美元,给你们。那这个不是一个笑话嘛,你共产党不跟共产党,跟你资产阶级去走,对不对?那是不可能的。

马鼎盛:6月底,司徒雷登试图以私人名义到北京和中共高层会谈,使双方的接触达到高峰,毛泽东甚至公开表示,欢迎司徒雷登访问燕京大学。不过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压力突然急刹车,司徒雷登“改变亚洲的历史进程”的机会破灭。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对美国的态度以及蒋军对上海等港口的封锁,中共以更强烈的姿态回击,7月1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联合苏联,联合各民主国家”的“一边倒”外交路线。美国政府也硬碰硬,国务卿艾奇逊第二天便通知司徒雷登,停止和中共领导人接触。尽管此后几天毛泽东等人还通过陈铭枢向司徒雷登伸出橄榄枝,司徒雷登也在努力挽回,但是由于美国国内反共势力的阻挠,中共与美国关系破裂无可挽回。司徒雷登万般无奈地在8月2日登上飞机,永远离开他出生并挚爱的土地。

下一页:闻一多《最后的演讲》中对司徒雷登的中肯评价被删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马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