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红星照耀中国》 调整了对华政策
2008年11月11日 16:31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斯诺] [风范大国民]

“我发觉我正在和一个瘦削、背有点弓的客人谈话。”“他头发蓬松,穿着一套蓝色的棉布工作服,是全酒会中打扮最简单的人。如果他不是一手拿着点心往口里送,另外一手持着一杯酒的话,我真会怀疑他是误会地闯进来的。”这个客人接下来的谈话让斯诺感到更加迷惑。

“我的罪行引致千千万万人民的死亡,是死有余辜的。但是政府却给我一个恕罪的机会,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经过翻译介绍,斯诺才知道这个总是把改造思想放在口边的人,就是一年前刚刚被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他现在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斯诺把这次采访的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

“中国是一个阶级专政的国家,她的政府明确地决定那些事情是她的人民应该认识,那些是不需要知道的,那些地方准许记者去和那些地方禁止记者前往,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写成的。”--《大河彼岸》埃德加.斯诺

然而斯诺的这本书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孙华,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秘书长:他第一次回到美国发表了38次演讲,但是他的新闻作品很多媒体是不愿意发表的,只是转了当时毛泽东会见他的他照片,这跟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是有关系的,在六一年时,他就去找了美国的国务卿,美国的国务卿看了斯诺带过去的中国希望美国重新建立关系得这种信号,置之不理。

尼克松访华 斯诺功不可没

马鼎盛:斯诺在1960年访问中国回美国后,专门去拜访刚上任的国务卿罗斯克,想同当年见罗斯福一样,把他所了解的红色中国和盘托出。不过罗斯克毫无兴趣,据说是边吃早餐,边打电话,边听斯诺讲话,不过几分钟就突然送客,而且后会无期。尽管60年和64年斯诺两次访华,不过都没引起什幺反响。到了六十年代末,国际形势骤变,斯诺又有用武之地。1969年,中苏边境的珍宝岛大打出手,昔日盟国势同水火,中国面临着美苏夹攻的险境,毛泽东急需打开冰封已久的中美大门,谁是靠得住的信使能向美国传话?斯诺无疑是不二人选。1970年,中国政府正式邀请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中国。其实,深陷越南泥潭的美国也极想拉上中国,给苏联背后插一刀。

1970年10月1日,斯诺夫妇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一年一度的国庆观礼。12月18日,毛泽东会晤了斯诺,在谈话中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孙华: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和主席一起检阅游行,实际上到了12月的时候毛泽东才第一次接见了他,尼克松的回忆录是说在几天之后就知道了他们的谈话细节,而且也知道毛泽东的最基本的一个对美国的态度。此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正在小心翼翼地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孙华:斯诺当时10月1号,和毛一起登上天安门之后,尼克松向美国的时代记者表达了访华的愿望,他就说了这番话,他说如果在死以前我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然而,美国人并没有完全领会传达的信号,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那个信号有些隐讳,我们这些粗糙的西方脑袋完全没有理解。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