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的成名之路
李小龙高超的武打技巧,在大银幕上展现爆发力,气势有如猛兽出闸,超越了之前所有的香港电影。在《唐山大兄》中,他自己设计所有的武打动作和场面,对这部电影的贡献,远远超过一般的演员,他在银幕上首次展示了“连环三踢”,这震惊了所有的观众,让我们再来看一次慢放。
吴思远:当时香港人都没有看过这种打法,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李小龙他有他的个性,他演戏是比较夸张的,但是,他的动作出手非常快。当时因为电影都是配上国语,普通话的,或者是配音他自己没有配到,但是叫的声音是他自己配的,据我知道,当时的配音员配的时候,他怎么都不满意,叫声这样,他说不是这样叫,他说是应该,这种叫。配音员就笑,这个什么叫啊,没有人这样叫,像鸡叫一样,好玩吗,好像不登大雅之道。他说那我自己配,所以里面的叫声都是自己的声音,非常有个性,就是因为有这种叫声,观众看的特别开心,与众不同。
“连环三脚”、“双节棍”、“中华棍术”,一个个令人着迷的招式,一部部令人震撼的影片,李小龙无疑使功夫电影上升了一个台阶,他对武术的阐释和示范堪称完美。
其中,《猛龙过江》中,李小龙与罗礼士决斗的场面,至今也是功夫电影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马鼎盛:《猛龙过江》等等几部电影,奠定了李小龙的硬汉形象,表面上他永远是一副凶相,处于战斗的紧张状态。然而,其实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据说,李小龙比较怕蟑螂,为了克服恐惧心理,他特地打死了一大堆蟑螂,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脖子上。
此外,李小龙小时候怕上学,但是不喜欢上学,并不代表不喜欢看书,李小龙一有空,便会在家里面一边看书一边打拳,研究武术理论,李小龙知道武打动作,是他的电影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所以他不断地思索,极力寻找到新的动作和套路。
要求尽善尽美的李小龙,在1972年开始准备《死亡游戏》,这部具有预示性含义的电影,让他费尽心思,他将世界各地顶尖高手请到片中,采用逐层对打的方式,针对不同派别的对手,使用最有效率的手法,充分体现了李小龙的截拳道思想。
电影只拍了一半,李小龙就获邀担纲演出第一部香港跟好莱坞合资的电影《龙争虎斗》,李小龙认为这是将武学思想传播于世的好机会,电影中,他在传统武术里,融入了一种禅的已经,极具东方色彩,李小龙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全球知名的中国超级巨星,也让功夫片成为全新的国际电影类型。
吴思远:《龙争虎斗》虽然是国外导演,美国导演,但是,其实里面的东西,而且很多都是他的主意,他的东西,而且我也非常相信导演都听他的,他的东西别人也设计不出来,他的表演风范和武打的架势,而且用他来拍戏,就是他是卖点,最亮的卖点。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年仅33岁。
当时在香港真是太震撼,可以说跟落下一颗炸弹差不多,因为李小龙在大家的心目中,不要说会死,连生病都不会。正是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创作生命是最旺盛的时候,就突然一下子像一颗流星一样,很耀眼过去了。
所以现在大家的印象,李小龙,一闭上眼就想,他是一个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功夫非常了得的一个英雄偶像。
李小龙在香港电影史上,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一百年都未必出到一个李小龙,我们可以出到很多明星,但是很难出现一个李小龙。所以我们特别珍惜,特别怀念,我希望他留给我们的不单是电影,而是一个精神。
马鼎盛:李小龙多才多艺,是文物兼备,他身后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今天,世界各国的技击杂志,还在不断地研究和介绍他的武功,各国的武术爱好者,一代接一代的崇拜他,他促进了中国武术普及全世界,改变了打斗电影的面貌。
他的疾恶如仇、不屈不挠精神,让世代华人都引以为傲的龙的精神发扬光大,当我们回顾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人们将永远怀念他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子之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将首次作为正式项目进入赛程,这在全世界会再度掀起中国功夫热。
编辑:
赵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