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演绎晋商 中国第一大商帮起落兴衰
2009年06月02日 11: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卫视2009年5月31日《大剧院 零距离——晋商魂》文字实录:

诚信为本,纵横欧亚九千里。以义制利,称雄商场五百年。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让晋商走向衰败。《立秋》,演绎中国第一大商帮的起落兴衰、悲欢离合。

沈星:当提到山西您会想到什么呢?是占地千顷好几进的大院,还是说山西商人那种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今天《大剧院·零距离》,我们要为您带来一部有关于晋商题材的话剧,《立秋》。这部戏可以说是凝结了好几代艺术家的心血,甚至有人为它付出了生命。

这部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短短的三年里面演了超过500场。它飞跃海峡来到宝岛台湾,在跟同胞们演出的时候同样是场场爆满。现在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部戏的具体内容。

解说:《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的是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故事。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马洪瀚扮演者董怀玉:有关晋商题材的,我觉得影视作品比较多,舞台剧大概比较少。而且大部分这个作品都是选择了它的艰苦创业,或者是那种鼎盛辉煌,它都是这么去写的。而《立秋》呢,恰恰和它们不一样的就是,它选择了走麦城,它没有去写它的过五官斩六将,所以说本身这个就充满了一种悲剧的这种、悲壮的色彩。

其实呢,它想力图从这个里边去解读一下晋商辉煌了500年,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消亡了?就是从历史的、或者从主观的、从客观的各个方面的原因去挖掘。我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关照现实、关照今天。因为今天这个时代也正在不断的变革的时候,那么很多企业都在面临着转型。而恰恰《立秋》这个故事所展示的,也是这个时代就是说相同和相通之处。因此呢,这部戏充满了批判性和反思性。

解说:话剧以《立秋》命名,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它还关联着历史兴衰,寓意着晋商由繁盛转向没落的深层含义;同时立秋在山西人的风俗中,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又涉及到了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

《立秋》在展现丰德票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以至彻底没落的历史瞬间时,反映了他们顽固保守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晋商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操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保守性,揭示了历史转变关头和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结局。

2002年,山西话剧院决定将姚宝瑄与天津著名编剧卫中,共同创作的话剧《立秋》搬上舞台,在剧团中迅速找到了适合的主演。可要找一个了解山西、了解晋商的导演却困难重重。院长想到了著名导演陈颙,但陈导最开始却并没有接受院长的邀请。

山西话剧院院长贾茂盛:刚开始不和我说为什么,只找一个理由,说我年龄大了。

解说:陈导的拒绝并没有让院长灰心,他采取迂回的策略,让陈颙给剧本提出意见,从而让她对剧本有了详尽的了解,而陈颙也道出了拒绝执导这部戏的真正原因。

贾茂盛:最后终于说出来,说你这个剧本不成熟。当时还是认为本子不成熟。但是当他决定准备接这个戏的时候,她开始在剧本上、她帮你在找,一块加盟修改,另外一个编剧,她在帮你想办法。真是当她接手之后,她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戏里边了。

解说:在院长的再三邀请下,陈颙终于答应出任这部话剧的导演。2004年3月1日,在陈颙和编剧的努力下,经过四次大的修改,《立秋》定稿并定于2004年4月27日进行首演。

然而命运似乎和陈颙和山西话剧院开了一个玩笑,正当《立秋》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时,导演陈颙却突然辞世,离开了她挚爱的舞台。

董怀玉:当时的情形呢是我们在省委宣传部,就是这个戏啊、排练场已经结束了,头一天结束了。第二天,也就是当天吧,我们在省委宣传部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就对着全省的媒体就是要宣传这个戏、要启动这个戏了。在这个戏上呢,就是她讲话,讲完第一段话以后,她脑袋这么一歪,就在大家的热烈掌声当中,她就走了。

当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以为她怎么样了,过去以后呢,就说不行了,然后立刻就放在地上进行抢救。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也给她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这都做了。没有想到,就是说我们通过四十分钟的抢救,来了三辆救护车。最后那个大夫就跟我们院长说,说是她的生命其实早就停止了。

沈星:艺术需要执着的精神,有时候遇到一些坎坷才让人明白成功的来之不易。在《立秋》上演之前陈颙导演突然去世,让这部戏变得前景不明。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