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杰耶夫与《伊戈尔王》传奇
2008年01月25日 17:35 】 【打印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首都迁移到莫斯科,莫斯科大剧院变得越发著名,马林斯基剧院逐渐没落。而这一时期,苏联各地纷纷以领导人的名字重新命名各处地名以及建筑,于是,这座古老的剧院也被改名为基洛夫剧院。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捷杰耶夫前来访华演出,它还被媒体称为“马林斯基-基洛夫剧院”的原因。

这座剧院的命运也始终和俄罗斯的国家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1989年,苏联解体,“列宁格勒”重新改回“圣彼得堡”,这座剧院也同时改回“马林斯基”,但因为基洛夫剧院的名字逐渐被人熟知,于是剧院内部的芭蕾舞团以及歌剧团保持原名,现在仍沿用“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等等名称。

1988年,在苏联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之际,年仅25岁的捷杰耶夫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当选为马林斯基剧院新一任的艺术总监。“在改革之前,苏联的一切音乐职位都是由政府任命的。”捷杰耶夫这样对记者回忆着当时的情况。

那之后,政府不再大力资助文化项目,许多国家歌剧院和音乐家的命运因此被改变了。

就是从那开始,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剧院开始了互为传奇的歌剧新旅程。

俄罗斯歌剧的拯救者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很多歌剧演员都纷纷投奔西方国家谋求发展,很多剧院难以为继。“当时的情况是,合人民币一毛五分钱就可以看一场歌剧。”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对记者说。

但是,因为俄罗斯人保持着有进剧院的习惯,这为马林斯基剧院的重振提供了可能性。

当时俄罗斯歌剧全部都是大部头,而且形式上缺少意大利歌剧那样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所以欧洲主流剧院都几乎不再上演俄罗斯歌剧。

而捷杰耶夫深深知道这座已经200岁的剧院里的独一无二之处,是那些沙皇时代被委托创作的歌剧原谱,他们都珍藏在马林斯基剧院的档案室里。他清楚,这些是重新振兴俄罗斯歌剧的惟一希望。在刚接任不久,他曾经对那些要离开俄罗斯到欧洲寻找生计的演员们许诺,“你们可不可以不离开,我会让你们过上像欧洲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的生活。”

就这样,捷杰耶夫留住了乐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剧院珍藏的歌剧原稿。经过上百年的演出,很多剧目早已面目全非,而经过捷杰耶夫的整理和再编,那些散发着最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歌剧一下子抓住了很多乐迷的心。其中就包括这次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伊格尔王》。

这部民族主义歌剧由化学家兼音乐家鲍罗丁创作,在他逝世前作品并未完成,之后由他的一位朋友接替创作写就。但是接替的创作,把原作者的意思几乎都改变了,甚至包括幕与幕之间的关系。捷杰耶夫发现之后,出于他对于俄罗斯历史的熟悉以及对于俄罗斯歌剧血脉中那种粗犷激情的把握,毅然将作品改回原貌。经他还原的歌剧作品也逐渐受到欧洲主流音乐界的再次认可,作品中散发出的力量使很多西方乐迷大为震惊,捷杰耶夫带领的马林斯基剧院因此在几年时间重返主流舞台,并被从不出租场地的美国大都会剧院邀请全体成员到美国巡演。而捷杰耶夫也被西方的评论界冠以“俄罗斯歌剧拯救者”的美名。

到现在,俄罗斯歌剧以及古典音乐的生存状况依旧不乐观,但马林斯基剧院却受到全世界的礼遇,并在俄罗斯独树一帜,他们现在的商业赞助来自世界各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爆满。捷杰耶夫也被刻薄的评论界毫不吝啬地赋予“大师”的地位。

这一次,捷杰耶夫带领马林斯基歌剧院和芭蕾舞团一起,到中国大剧院登台演出,同样是一个奇迹。就像乐迷王二民所说,“这样的景象,在我有生之年,恐怕只有这一次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孙艳娜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