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周敏 何谦
这是一次纸上的聚集,呈现她的立场、态度、情绪和故事。她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也被自身的光芒所点亮。她在荣获"年度时尚女性大奖"时用易感的心说过:寻找内心的光亮。
这是一个话语的现场,也是心灵与思想的现场。新闻人、主播、战地记者、知识分子、北京人、女性。她的角色,从她的故事里一一圈定,于对话中一一切换,闪回,并定格。她分享凤凰卫视的幕后,叙述新闻路上日常的诗意与艰辛;她小心翼翼捧出《冷暖人生》,洞察民间的温度;她检阅亲历战场的记忆,细数不为人知的感怀和念想。
她,就是陈晓楠。
如同颁奖词说的那样,她用女性视角传递人性的温暖。她的现场同时凝聚了和平、温暖和理性。
现场里的"她",娓娓道来,打开一扇门。
这是一扇没有光的门。如果说新闻的场地,更加习惯于男性的进入,直接、缜密而锐利的话,那么,陈晓楠无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敏感、细致,内心强大,角色身份依次转换,不变的是,始终传奇人性的热度,始终娓娓道来。
人们一定记得荧幕上那个落落大方的女主播,知性、大气而淡定。从北京台到央视,从央视到凤凰卫视,从《财富论坛》到《凤凰早班车》,再到《冷暖人生》,陈晓楠的多重身份转换,多种领域的跳接,使其形成独特的采访方式和主持风格,被誉为中国最具"人文精神"的女主播。"我还是愿意娓娓道来",这既是她解读世界的方式,也是解读她的方式。
传递视角,而不是观点
作为一个新闻人,晓楠有着清晰的定位:传递视角而非观点。
曾经的一期《冷暖人生》节目里,那是一个陈晓楠坐在一片稻田地头与一位老父亲谈话的镜头。两人的背景里隐约可见一方矮矮的孤坟。
深圳玩具厂的女工被烧死了。女工的老农民父亲第一次到大城市却是去给女儿收尸。女儿死的时候,其实正打工存着钱就要结婚了。就在女儿的坟前对话,在晓楠看来,回忆那时赔偿女儿一条命的三万块钱揣在兜里,老父亲的心情就是人性里最通的部分--一个父亲失去女儿的那种愧疚和痛。于是最直接的问题自然而出:从来没揣过那么多钱吧?什么感觉啊?
当老父亲满脸泪花、耗尽力气地回答说:我可是揣着我女儿的命啊。陈晓楠便知道,她所传递的真的成功了。简单的方式与真挚的态度传递了一种自然的视角,人性的温度。
虽然,晓楠的姿态是女性的亲和与细腻,似乎融入对方的情境,但对话的进入方式却是简单甚至粗糙的直接。"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真诚的问题、最好奇的问题问出来。不要去想这个问题要多么漂亮,也不要试图用他的语言去说话,因为你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说话,但是简单的语言互相都能明白,关键还是态度,其实语言都不重要",讲到与田边的农民对话,晓楠如此总结。
对于她所热爱的新闻事业,她是易感的,也是超乎女性的坚韧的。
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她素颜面对观众,一句"对不起,观众朋友们我还没有化妆"简单道出突发灾难事件的紧急性,以冷静、缜密还有真诚打动观众;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她是双语主持,一边同声传译,一边自己解说;2006年7月的黎以冲突的战地报道中,她直接进入贝鲁特战争重灾区,同时的角色是唯一一个不用防弹衣的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深入灾区采访报道,对话不同的普通人,见证生命从鲜活到寂灭,成为灾区最令人难忘的女记者之一。
而2008年12月11日,第二届"时尚COSMOPOLITAN年度女性人物"的盛典上,陈晓楠被授予"年度时尚女性大奖"。现场,评委会给予她的获奖理由是:一直用女性视角传递人性热度。
显然,"女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解读一个公众人物的标签,尤其是穿越现场,代言公众、传递信息的新闻人。对此,陈晓楠有着对职业的独特理解:做新闻,其实从根本上无关性别,无论男女,能拿回来什么消息才是真正的好记者。在她看来,"女性视角"的光环没有实质意义,更重要的是洞察力本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