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座谈
2008年11月07日 20:33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胡铃:小女子大勇气手中的话筒让我忘记了恐惧

尽管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已近半年,然而作为地震发生5分钟后,第一批赶往灾区一线的记者,胡玲对512抗震报道的点滴依然历历在目。当被问及“在512抗震报道中,亲历一次最大级别的余震时,连救援人员都往外跑的情形下,她怎样保持镇定继续报道”时,胡玲答道:“当时我的脚下其实晃的特别厉害,但当我看到手中握着的话筒时,我突然意识到应该把现场的情况传达出去,我投入报道的时候就忘记了恐惧。”

现场,胡玲还应同学们的要求讲述了在灾区独家专访到胡锦涛主席的过程:“可以用‘追堵’二字形容整个过程,我们整个摄制组凌晨4点钟从成都出发,7点赶到了绵阳。因为知道有国家领导人要来,所以当时绵阳九州体育馆加派了很多警力,只有受灾群众或志愿者才能进去。抵达之后,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从之前在当地采访时认识的一个女孩那儿借了志愿证,把摄像机藏到了大包里,才得以以志愿者的身份混进体育场里。截止到下午采访到胡主席,我们前后花了大概12个小时。”听完胡玲的回顾,全场师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凤凰卫视记者 胡玲

陈晓楠:深入但不刻意触碰但不伤害内心与采访对象悲喜与共

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后方演播室做了127个小时直播后,陈晓楠走出凤凰大楼,跟头儿打了个电话,“我必须得走了”,随即赶赴灾区与《冷暖人生》摄制组汇合。在以人性化视角记录灾难的过程中,陈晓楠抑制不住写下了一些感性悲悯、甚至带有自责的文字《灾区日记:我该怎么问?》,这篇日记给参与座谈的学生们流下了深刻印象:“我该怎么问这个问题,你现在得到答案了吗?”。“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这样形容《冷暖人生》--深入但不刻意,触碰但不伤害,可以说这也是我面对采访对象时内心的一个原则。寻找与人性根本相关联的东西是我采访和做节目时的落点,面对采访对象,我会尊重他们的倾诉欲,会以生活化的语言和他们拉家常,去探寻他们的倾诉欲,决不把问题强加于他们,同时我也会怀着文学性的内心去倾听,去提炼,不带功力之心去感受他们的悲喜,从而触摸到他们的内心。”

回首过往、探寻今朝,无论是“911事件直播”、“吴小莉被点名”、还是“勇闯战火巴格达的闾丘露薇”、“在别斯兰枪林弹雨中抢新闻的卢宇光”、“512地震中深入灾区采访的陈晓楠和胡玲”,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的512抗震报道,中国媒体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其中,凤凰卫视是一个突出的代表。据了解,在地震发生后的14分钟,凤凰卫视资讯台即进入直播状态,向全球华人昭告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成为第一家报道地震消息的电视媒体。

随后的1个月里,凤凰卫视共播出100多档直播节目,直播时间超过350小时,近70人亲赴前线进行报道。除了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获得观众的认可外,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推出的以人性视角记录灾难的《陈坚的最后72小时》、《黑暗中的光芒--大地震中的北川中学》、《广场一夜》系列地震特别节目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其主持人陈晓楠在博客上发布的《灾区日记:我该怎么问?》等日志,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凤凰卫视主持人 陈晓楠

“好的新闻报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凤凰卫视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新闻教育应该汲取大媒体的营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

座谈结束前,在同学们的要求下,吴晓镛、陈晓楠、胡玲对心目中真正的记者做了诠释:“吴晓镛--无论何时都要有专业主义激情;陈晓楠--真正的人,真诚的好奇之心,真正的赤子之心;胡玲--有自己的眼、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判断,做出的新闻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影响。”

整个座谈过程中,吴晓镛、陈晓楠、胡玲用切身体会与在场同学畅所欲言、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他们精彩的回答博得现场同学掌声不断、笑声连连。

凤凰卫视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座谈 更多现场

吴晓镛凤凰的专业源于对华人基因的赤诚

    导读凤凰卫视美洲台台长吴晓镛:“华人的声音 在世界上到底有多大,国际新闻一般无非就是那几家,像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一些大的新闻 社报道了一些和华人相关的事情,一些报道出来的从根上是有偏见的,或者是报道的是根本不了 解情况的。凤凰卫视的海外电视台希望就是根据这种情况,以华人的视角来报道世界上的事情, 给华人观众提供更加通俗,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新闻。”[点击全文]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