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拿起麦克风那会,也听到了很多争议声。有人就在网上问“为什么(主持人)是王鲁湘”,后来又问“为什么又是王鲁湘”、“为什么总是王鲁湘”。渐渐地,质疑声没了,最后成了“必须是王鲁湘”。这个结果说明,我干这一行起码还是称职的。
记者:说到主持人这个岗位,我听过您对自己有这样的评价:单项未必拔尖,但综合能力很强。如果有比较综合实力的主持人大赛,您有没有信心拿一个“全能冠军”?
王鲁湘:这里有一个外在和内在的区分。你说比形象、比气质,那我肯定不行,我的优势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即兴发挥这些内在的东西。一般的主持人要跟我一样,恐怕不太容易,毕竟有几十年的修为在这镇着呢。
其实,我一张嘴就不是主持人。你让我参加国内主持人的选拔,一考普通话,我马上就给淘汰了,肯定不可能上岗(笑)。我看国内一些主持人大赛还要秀才艺,什么唱歌跳舞的,那我肯定不成。所以,我说的“全能”,还是要限定在文化类节目这个范围之内。
文化节目的作用是立“牌坊”,不是赚钱
记者:从《纵横中国》、《世纪大讲堂》到《文化大观园》,您以一位文人学者的视角,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向观众传达对中华文化的独到见解。
王鲁湘:中国的电视节目,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是新闻类的资讯节目,这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接下来是娱乐,因为要靠它去挣收视率、挣广告,最后才是文化。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文化类节目好比电视台的“牌坊”,只是一个身份、品位的象征。所以,我非常自觉地把自己的节目定位为大众媒介中的小众节目。要想让我的节目为凤凰创收,那门都没有。但是,要想告诉别人这是一个有文化品位、有审美情趣的电视台,那没我还真不行。
记者:在节目中,您和被访者同为学者,会不会出现观点冲突碰撞的情况?
王鲁湘:在很多知识领域,我可能不是第一位,但排名也不会太靠后。碰到我相对不太熟悉的话题,我力求做到有所发现,很可能我提的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还没有思考过。但我始终强调,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倾听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我提倡营造一个平等对话和探讨的氛围,在倾听的过程中发问。这样,我们的智慧会互相启迪,我们的知识可以互相补充。
行走南京,每一步都是踩在历史的脚印上
记者:作为大型文化纪录片《纵横中国》策划人、撰稿人,您曾对中国的地域文化做过一次全景式的扫描。通过这些年的了解,您怎么看待南京这座六朝古都?
王鲁湘:中国人的审美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在东晋到南朝这个阶段,核心区域就是秦淮河两岸,就是现在的南京。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书圣”王羲之都是从南京走出来的“乌衣子弟”,“画祖”顾恺之是在南京成名,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可以说,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格调和标准,都是在南京诞生的。杜紫微有两句诗:“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才是中国高雅文化的发源地。
记者:余秋雨说过,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说到“恰当的归宿地”常提到南京。能谈谈您眼中的南京吗?
王鲁湘:南京是一个深厚、优雅、美丽的城市,紫金山、玄武湖、秦淮河,这些山水湖泊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它在历史上才会得到那么多帝王的钟爱、文人的吟唱。
我对适宜人居的城市有一个尺度标准:比如说我今天出门,半天时间就能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景点逛完一遍。而南京的城墙以内,就是一个最合适的尺度。
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他有幸能生活在南京,应该感觉很惬意。在这座山水城林内,除了可以领略自然之美,还能感悟饱含历史沧桑的人文之美。行走在南京,每一步都是踩在历史的脚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