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国学不能与生活经验脱节
2008年07月29日 09:54深圳商报 】 【打印

国学不能与生活经验脱节

记者:深圳前不久从台湾引进了一些国学教材,希望借鉴台湾的经验,在台湾,对传统文化是怎样传承普及的?

傅佩荣:台湾没有像内地一样经历一个传统文化的断层,在台湾,50多年来,国学可说一直是不冷不热,教科书中一直都有儒家经典的课程,但事实上,光背诵不理解是没用的,学生考完试就忘了。但儿童读经的好处之一是使得学生和传统文化有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们对传统虽然不了解,但当他们长大了,到国外看到外国人都很重视本国传统的时候,再要回来寻找自己的文化根脉,就很容易。深圳引用国学教材,对小孩子实行一些国学教育,我赞成,但不用期望过高。在台湾,开始一直是政府推广和学术界研究各行其是,后来是民间力量加入进来,很积极地开办一些国学班,国学才最终在民间生根。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推动国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傅佩荣:主要是要重视理念层次的推广,国学的发展要做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广,让所有的人觉得说我这一生不能够少这个东西,我可以多一些、我可以少一些,但是不能完全没有。于丹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二是把焦点落实在经典文本上,推广本身就是为了让人们关注经典,这个现象我注意到正在发生,书店里关于儒家经典注释的书起码有十几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接触原文,回到经典本身。三是经典与经验相配合,“国学热”能否持续下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这完全是应用了,如果不能把经典中的道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与生活经验相配合,那就没有意义了。

记者:解读经典的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汗牛充栋,随便走进书店都有十几种,有些解释甚至互相矛盾,对于今天的读者,应该怎么样应对选择的难题呢?

傅佩荣:一个人看书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今天的读者看儒家经典,通常是看朱熹的注解,但学术界现在公认,朱熹的注解是有很多问题的,他表面上是在注解四书,实际上是在用四书注解自己,这一点清朝的学者就提出来了。那么我们今天的读者怎样看经典呢?我个人就看过400多家关于《论语》的注解,所以我敢说我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而且是有选择的。要正确理解经典,首先要建立在广泛的阅读上,其次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理解经典的时候,第一要以经解经,圆融一贯,不能断章取义;第二要把经典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古代的社会现实虽然与现在很不一样,但人的生活经验、为人处世的道理是相差无几的,所以理解经典绝不能与生活经验脱节。

儒家伦理推动东亚现代化

记者:现在很多人把“国学”和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从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看来,国学能否对民族复兴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呢?

傅佩荣:民族复兴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近代历史的经验证明,现代化越发达的地方,国家也就越强大。1970年以后,现代化出现第二个成功的个案,从日本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被称之为东亚地区现代化的例子,日本学者经过研究认为,东亚现代化背后依靠的正是儒家伦理。我举个例子,全世界的华人都有两个共同的习惯,一是喜欢储蓄,二是非常重视教育子女。资本加人才,就是现代化的条件,是谁使你这样做?是儒家,观念决定行为,你没有这样的观念不会做这样的事,儒家的现代化有它的理由。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来了,难道现代化就是好的吗?事实上,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现代化也有很多问题,很多人有抑郁症,自杀率越来越高,而儒家同时也可以解决现代化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要的儒家。(梁瑛 崔文澜)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