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杨锦麟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他勤奋好学,刻苦攻读。毕业时,他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从鼓浪屿到东方之珠
在厦门大学教书期间,杨锦麟加入厦门大学的台湾问题研究所,潜心研究台湾问题及两岸的时事动态。
从进入厦门大学开始,杨锦麟整整在厦门大学潜心修炼了近10年。按照杨先生的话说,“要是我当年按部就班地在大学里教书,如今也应该是个教授、博导了,但那又是一种活法了,也许不必这么辛苦罢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杨锦麟为了寻求人生更大的发展,携妻带女移居到香港。那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扔掉铁饭碗迈出这一步,也是冒着很大风险,需要十足勇气的。
来到香港之后,他做过生意,但是一直不成功。买的房子成了不良资产,投资股票把老本都亏了进去。总之,在香港这个商业化的城市里,这位初来乍到的儒雅书生举步维艰。经过一番商海洗礼后,杨锦麟决定,还是要弃商从文,拿起笔来,写字吃饭。
于是,杨锦麟开始从报社记者干起。谁知提起笔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便在香港报界干出了名气。迄今之前的十几年里,杨锦麟从记者到编辑,从编辑干到高级编辑,直到香港某知名报纸的编辑主任和专门撰写社论的主笔。
在香港风云变幻的媒体江湖中,杨锦麟是出了名的快手剑客。据说,杨先生的快手创造过一个奇迹:某电视台要拍摄一部以回归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当时,时间很紧张,他们找到杨先生编写剧本。没想到,杨先生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长达十多集的文学剧本,该剧名为《新路》。杨先生的快手令电视台喜出望外。
从“真士隐”到“真人秀”
凤凰卫视的著名时事评论员有一个共性,都是从学者转型到资深报人,再由文章背后的笔墨骁将转型到荧屏当中,所以,他们都是经过媒体千锤百炼的杂家。如曹景行、阮次山和杨锦麟等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都是经历过这套路数的洗礼。正因为如此丰富的积淀,这几位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才能在节目当中旁征博引、言若点穴、触类旁通、谈笑从容,迅速成为凤凰卫视的台柱子。
杨锦麟说:“这些年来,我一直靠卖字为生。”的确,就记者了解,在《信报》、《商报》、《快报》、《南风窗》以及著名的《亚洲周刊》等数十家报纸刊物上至今还有杨锦麟的政论专栏和文章,只不过他在不同报纸和刊物上署了不同的笔名。所以,人们并不知道,一些精彩的时事分析文章,就是出自每天都能在电视屏幕上见到的杨锦麟之手。采访时,记者问他都用哪些笔名,但杨锦麟拒绝回答这一问题,他说:“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并不是故作神秘。因为,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时事评论员所写的稿子,应该是文章有声人无名。”杨先生还风趣地说:“
之所以要在文章上署个笔名,只是要提醒编辑别忘了把稿费寄给我!”
现在,即使在凤凰卫视的工作很忙,杨锦麟每周仍然要撰写十多篇政论文章,来填满他在各个报纸杂志的专栏,总共算下来平均每周要写6000到8000字的文章。
关于加盟凤凰卫视,杨锦麟介绍说,《有报天天读》栏目是凤凰卫视董事会主席刘长乐、中文台台长王纪言等高层领导创意策划的。意在借此栏目扩大凤凰卫视资讯类节目的信息量,并且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如今快捷的多媒体资源,在电视和平面媒体资源优势的融合、互补和衔接上进行一些尝试。目前看来,这些想法基本上都实现了。
到凤凰卫视之前,杨锦麟只是偶尔“触电”,接受过几次香港电视台的访问,主要是对重大时事进行一下点评。在栏目初创时,凤凰卫视一位资深人士向高层推荐了杨锦麟。经过对几位候选人的筛选,今年的初春三月,杨锦麟入主了《有报天天读》,从此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报的“辛苦生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