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传媒界三位高峰人物范敬宜、刘长乐、喻国明,聚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届“文化讲坛”,共论“媒体责任与文化传播”。五百多名观众济济一堂,聆听了这场高端对话。
值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创办两周年之际,本届“文化讲坛”探讨的是媒体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和作为。全国人大常委、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投身新闻工作50多载。他认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然而,当前媒体对新闻与文化的关系存在着认识误区,“媒体的浮躁源于缺少文化”;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一手缔造“凤凰”品牌。他认为,真实的媒体声音和媒体对真相的报道和挖掘,是孕育和谐的土壤。以下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讲坛吸引了我,这个题目吸引了我。讲到文化,讲到文化和媒体的关系,讲到文化和媒体的责任,我觉得这个正是我们现在非常缺失的问题,我也非常感兴趣。
良知有“三知”:知耻、知愧、知恩
在上世纪初,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老银行家———老摩根,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他在1912年离开了人世。摩根曾经和一位国会法律顾问有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法律顾问问老银行家:“向您举债和借贷,金钱和财产是不是最重要的信用额度?”老摩根说,这两个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品德。老摩根在资本主义发展最关键的时刻能够讲出这样一番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摩根在临死之前还说过一句令人难忘的话,他说:“财富应该掌握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作为媒体人,我想把这句话套用过来,我们的媒体,也应该或者必须掌握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
何为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在中国的文字记录中,是孟子提出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又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包括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等。有的学者把良知归为“三知”:
一是知耻。这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之后于心不安,自觉不做那些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
知耻是简单的一件事,但是非常重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天晚上,我在北京保利剧院看了林怀民先生的舞蹈团演出的《云门舞集》“水月篇”。这是林怀民先生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它用巴赫的大提琴曲作伴奏,而且整个演出都只用大提琴伴奏。本来我跟林怀民先生说,我喜欢摄影,能不能到现场拍照,他说不行,因为快门的声音对我们的演员是很大的刺激。当然我就不拍了。他解决的办法是下午搞一个彩排,彩排的时候请记者去拍照。
在这场演出开始的时候,他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旁白,他说,现在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我希望大家第一不要摄影,第二不要照相,第三不要使用手机。我们要尊重舞蹈家的劳动,我们要尊重我们周边的观众,我们希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身边的观众应该温柔地,但是坚决地制止他。演出开始,大幕拉开,一个演员在跳舞,一束追光打下来,刚跳了几个动作,大幕马上又关上了,然后旁白又说,对不起,我们发现现场有人拍照(全场哗然),我们再一次强调我们的观众是有知识水准的,是有道德修养的,请大家相互监督,下面我们重新来一遍。大幕又打开了,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再照相,没有任何一部手机再发出动静,从头到尾,70分钟的演出非常安静。这个演出还不允许观众在70分钟之内鼓掌,演出结束后,再请你把掌声送给演员和林怀民先生。
这个事情对我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观众确实在修养和礼仪方面有欠缺,第二方面说明我们的观众是可以培养的,是有着非常好的培养基础的。所以我也想,作为媒体,我们怎样做好对公民道德的培养,可能是有所为,而且能够“有为”出一些成就的。
第二就是知愧。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就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愧则有悔,愧则有疚。
第三就是知恩。知恩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对于社会变革中的媒体来说,良知更决定着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