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我是如何追求新闻温度的
2008年11月07日 22: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11月7日,第九个记者节来临前夕,凤凰卫视美洲台台长吴晓镛、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记者胡玲应邀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与人大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举行了座谈活动,重温了大事发生之时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充满艰难险阻的历程,就“大事之中记者的表现与媒体的职责”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晓楠:最近刚刚播出《重返北川》一系列,连续播三周,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了,我们也想看看灾民的生活怎么样。尤其是前一阵发生了一个事件,原北川农业局局长董玉飞自杀,因为他的儿子在地震中丧生,9月24日在北川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泥石流,所以在前三个月的时候所做的重建工作都付之一炬,房屋全都倒塌了,人生中也经历很大的打击,他自己曾经是一个救灾的英雄,但是最后他没有救自己,我们本来去是想去还原他最后的人生故事,但是后来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我们的视角转移了,我们最后做出来的节目叫做董玉飞和他的同事们,当时我们去看到的是40多个农业局的工作人员,男男女女,他们现在是住在一个农房里面,一间房子是住七八个人,这已经是他们天堂的生活,以前他们是住帐篷的,这些人大部分是失去了妻子和儿女,即便是有妻子和儿女,都是分居的状态,因为泥石流发生之后,他们都没有回过家以及双休日的,直到董玉飞去世之后,有人才关注到这个问题,才给了他们一定的假期。他们对未来非常渺茫,但是每个人都坚守在这个小小的岗位上。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

我今天特别想讲的就是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是新闻当中的人文追求。新闻我觉得是有温度的,我们平常凭着很多直觉和土办法做实践,没有太多的理论做基础,有的时候是听到旁观者以及学界的人士他们的一些理论的东西给我们一些支撑,所以我今天讲的未必很有逻辑。

其实我觉得新闻是一些实时性的东西,很多人问我们什么是记者,最好的记者是什么,肯定新闻记者的第一责任就是坚持真相,逼近真实的东西,贴得越近越好。在我看来,贴近的事实,除了要非常迅捷的给出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之外,可能更深层次的是人内心的真实,其实这个世界是由人心来构建的,如果能够在新闻世界中采集人的痕迹,剖解人的内心的话,其实也是在剖解社会事件,进而是在剖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事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中,很多人内心的挖掘,和对人心的剖解,在任何的事件中都有这些价值,以及人和周围人的一些东西。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追求过程中,认为事实是客观冷静但是新闻是有血有肉组成的,是有温度的,如何找到新闻的温度,我觉得,当我们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之后,可能有一种刻意的准备,可能是一种新闻从业人员的一种人文素养。

以前的《冷暖人生》有的时候是有一个等待的过程,比如说我们找到人物的时候才会去,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话永远是第二个落点,就是别人采过的东西才去深度挖掘,像北川这次地震,当时我们不知道会在现场会挖掘到什么,就去了,带着我们自己的视角去挖掘一些东西,当然这就需要在现场有非常有经验的判断和超强的感知力,同时还要有鲜明的落点,我们的落点就是在这里发掘人性的东西。

三鹿奶粉事件报道 经历《门诊一日》

比如说我们最近做的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因为媒体通常报道这个事件的由来和发展目标都比较多,我们是选择了这样的落脚点,因为当时是第一个发现有奶粉事件发生的这家医院,我们观察一天,叫做门诊一日,看到非常多的家长,有一个家长有一对双胞胎的孩子,发现了孩子是肾结石,他们有的人是第一次到城市里来竟然治病的。可以感觉到,像这样的事件是落点在人的个性的生命当中,他是怎么样的一个灾难,我们经历了《门诊一日》,或许它不是最全面的对整个事件的报道,但是触及到这个事件当中最核心的点,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为什么对这种生命有这种伤害的东西。这样的报道其实是能够更多的引起共鸣,可以跨越时间和地点上的距离的,就是把人性根本的东西唤醒。

像这样的报道,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对于新闻报道过程中我们最强的东西,未必是时间上的东西,而是更深层面的东西。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摄影 赵佶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