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大宁: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的真实生活
2010年03月19日 14:3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苦中作乐的革命浪漫主义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境内四分之三是山地,人民生活非常贫苦。对于所有驻海地的维和警察来说,尽快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成为他们到达海地首先面临的问题。说起初到海地时的感触,张大宁至今印象深刻,“刚抵达,一股热浪就涌进机舱,坐上车看到道路两旁非常脏乱,百姓则目光呆滞,没有一点活力和朝气,就好像这个城市已经没有希望的感觉。”

与国内相比,在海地的生活无疑是艰难的。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的营地是在当地工业园区租用的两间铁皮仓库。海地属于热带气候,仓库中午最热时温度高达60摄氏度,而且雨水特别多,晚上经常下暴雨,雨点就像是小石头砸在铁皮房顶上,面对面大声说话都难以听清,就更别说安静休息了。海地的物资奇缺,一般副食佐料都是队员们从国内带过去,食物和菜则是靠联海团供给,新鲜蔬菜少之又少。

即便生活条件是如此有限,所有的维和队员还是非常有苦中作乐的精神。在执行任务之余,队员们“全体总动员”,自力更生美化营区,建起了健身房、球类活动室,并开展了多次运动会。此外,还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南泥湾”菜地,每个小队“认领”一块,互相比赛,看谁种的蔬菜长得快、长得好。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活动,对于所有驻海地维和警察来说却是一举两得,既改善了生活条件,也调适了心理压力。

微笑沟通的友好仁爱主义

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执行任务时,代表的是联合国,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有意识地担当起展现中国形象的“国家名片”。张大宁说,“每一支赴海地维和部队,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国及中国警察的一张名片,自觉当好'文化友谊使者'”。

海地的民众还有一些国际同行,对中国知之甚少,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非常久远的年代。为此,维和队员们都“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每到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维和队员都会组织生动活泼的节日大联欢,主动邀请联合国官员、国际同行以及一些当地民众加入,自编自导的演出,地道的中式美食,精美画作的品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让他们“大开眼界”。当看到海地青年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时,维和队员便志愿开设了中文培训班,教他们学习汉语。在2009年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春节晚会上,这些学生们高举五星红旗合唱《大中国》,最后还打出“我爱汉语,感谢中国”的横幅,学生们的歌声感染了现场所有的来宾,大家都有律动地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整个营地最后变成了一片热情洋溢的红色海洋。张大宁说,“当时心里真是被感动塞得满满的,那个场景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这些只是维和队员们与海地当地人民友好交往的一两个剪影而已。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帮意外事故中受伤的孩子做心理疏导、为贫困山区学生送去食品和学习用品、参与飓风灾害救助并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等等,维和队员们都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在海地人民的心目中,中国人都是亲民、爱民的,也是值得信赖和拥护的。

“忠诚、拼搏、团结、奉献,这是中国维和部队的精神。”张大宁铿锵有力地说。“八位维和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神圣的维和事业,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而我们也将把这种无私奉献、不辱使命的精神传承下去,以饱满的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去完成他们未竞的事业。”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冰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