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我的世界里我就是国王
2010年01月08日 12:02新浪娱乐 】 【打印共有评论0

灌输成本意识制片人巧算经济账

记者:你把您的财务观念和资金链灌输到旗下制片人的脑子里,我知道李波老师是个很文艺腔的制片人,可能只有张纪中老师属于这方面意识很强的,现在他们有这方面的意识吗?

王中军:特别强呀,这个东西是阶段性的变化。现在通过这几年的磨合,制片人对华谊这个品牌越来越重视了,我们制片人最大的进步是知道了产业链互动的关系,比如原来和我们的经纪公司好像利润是冲突的,经纪人希望艺人的片酬越高越好,而制作人希望片酬越低越好,其实是矛盾的,现在看来不矛盾的。为什么不矛盾呢?经纪公司找到好处了,就像我们公司搭一个大戏,举例来说李波《最后的99天》,脑子里想的是兄弟两个故事,一个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需要两个演技派,我们马上推荐两个人,一个是段奕宏,一个是张涵予,经纪公司对制作人的支持摆在这,说有这两个男演员只要老板摆得定,我肯定是特别好卖,因为这是两个非常受欢迎的演员,这两大男演员斗戏也好,飙戏也好,这戏一定就好看,这就是华谊的优势。别的公司想找这两个演员未必能搭在一起,档期的调整,当然片酬方面也在博弈。

同样是一个公司,因为经纪人有经纪人的指标,制作人有制作人的指标,但一定要达到平衡点。什么叫高什么叫低?如果实在协调不了的话,公司就出台协调。以张涵予为例,他是演《集结号》成了名,张涵予演《集结号》之前,因为有《天下无贼》警察铺垫着,演电视剧算是二线演员,但不算明星,片酬不高。但是他演了《集结号》以后,认为他的演技成熟程度,基本是一线男演员。马上就演了我们公司的电视剧《身份的证明》。在电视剧的时候,可能经纪人的心目中认为张涵予是很高的片酬。这时候可能我就需要协调一下,说张涵予片酬稍微让一让,当然张涵予非常客气,我记得原话他说“老大,你说了算,什么片酬都可以。”这就是一个公司的文化,后来我们的片酬双方都很满意。假如拍第二部戏的时候,制片人还认为张涵予是因为华谊的戏红的,说是否还继续降价?我开玩笑说,送礼没有送第二回的,第一次算是面子,你不能永远压艺人的片酬,否则艺人红有什么意思呢?甚至我说了,我们公司给自己艺人的片酬一概不比外面低,因为这也是一个产品,甚至应该多给片酬,才对艺人是帮助。现在华谊兄弟电视剧和艺人之间的互动非常强,主要是量大,我们公司大概有六七十个艺人,到年底很多戏是不够演员的,自己演员根本不够戏,证明我们消化演员的能力非常强。

我认为电视剧这三年来对华谊带来的好处,第一是加大了现金流,除了电影之外,我们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在业务上,而且现在我们确实也冲在了前三名,品牌价值也上来了,在电视台。再一块是帮助了很多的新人,我们演员的新人的培养靠电影比较困难,因为电影的量比较少,而电视剧的量比较多。还有就是在融资上,其实严格来讲,电视剧贷款从理论上讲应该比电影好贷,因为电影是不能预卖的,电影严格来讲是BtoC的产品,比如2亿的票房,是靠50块钱、50块钱一张张票买起来的,很难预测。发行公司对电影票房的预测相对准确,是因为经验问题。但是银行不听经验的,银行贷款会说,光说你的经验,如果经验不灵呢?所以电影贷款比电视难。假如有一个剧本,导演是胡玫,拉出一个演员说预计多少万拍,比如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我们的戏没有关机之前四家就卖完了,其实都有合约,等于是预售合同,预售合同完全可以抵押银行作贷款,这是从理论上的。所以电视剧对华谊的帮助又加大了融资的能力,也就是贷款的能力。电影做了这么多年,单一电影贷款最高额是六千五百万,是《功夫之王》,《集结号》和《夜宴》是五千万,没有过一个亿的。看我们今天做电视剧,一单就是一个亿的贷款,说明电视剧的贷款能力,这也是帮助华谊走出一条新的路。

记者:华谊做到现在,对您来说比较赚钱的电视剧是哪一部,今年投资最大的电视剧又是哪一部?

王中军:电视剧盈利没有说哪个比较赚钱,哪个不赚钱。“去年我们公司最高单集利润与最低单集利润之间只相差不到3万元,前后差异还可以,不是很大。”其实电视剧是很具备流水线操作的一个产品。当然,我说这个利润完全是净利润,税后、所有的成本刨除掉,我不知道财务是否允许我说(笑)。我认为公司嘛,自己做得好与坏,该说就说,我不在乎这个东西(笑)。

记者:今年华谊电视剧成绩很不错,像《最后的99天》、《身份的证明》,在拍或者已经关机的戏,都是观众非常期待的,相信您也非常期待。

王中军:从今年到明年或者再往后,可能电视剧的台阶会上得更高。最开始我们因为是外行,没有摸清电视剧到底该怎么做。但是到现在我们财务越来越懂电视剧是怎么管理的。制片人知道怎样把利润控制好,这是一个进步。我们现在是7个工作室,加上本部,共8个制作团队,其实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好处,互相的平衡。我认为互相相对有竞争,它的竞争就是业绩的竞争、影响的竞争,所以我觉得它越来越健康了。

公司艺人拍戏不压价 华谊新人渐成气候

记者:说到华谊电视剧,刚才您提到华谊电视剧工作室和艺人的关系,外界都艺人上戏的片酬也有很多猜测,您刚才说了一些,我比较好奇的是一些新人,比如像何琢言这样出道不久的新人,他们上戏的时候片酬是不是会压的很低?

王中军:捧红新人照样是高薪酬,我觉得应该是按市场来定。当然,公司的演员以公司的戏为主完全可以做到,何况我们的演员非常愿意拍我们的戏。我们演员在外面别戏,拍了两年都播不出来,觉得很难受,华谊的戏播的速度很快,上的速度也很快,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我觉得未来会更强,所以演员愿意拍自己的戏是很正常的现象。

再一个,今年用的导演,我能记得住的几乎是电视剧的名导演,比如像胡玫、康洪雷、刘惠民、毛卫宁、汪俊、董志刚,你看这些戏,因为这个导演,演员更愿意演他的戏,何况制作人又是好的制作人,这是良性循环。至于说细节有什么问题,可能有些细节到不了我这儿。在财务环节,或者在电视剧事业部环节就消化掉了,或者经纪人跟制片人之间自己想办法磨合,开始还有人愿意到这儿告状,说我们的演员也不用呀,时间长了也发现没有必要,就是一个商品。当然了,你说没有矛盾是不太可能的。这个演员到底合适不合适,有时候不是百分之百的合适。假如这个戏,张纪中会说这个演员合适吗?我经常开玩笑说电影学院毕业的有什么不合适的呢?其实演员要敢于使用,张涵予像“谷子地”吗?就像百花电影节采访邓超的时候,有记者问邓超说你觉得张涵予拿奖的可能性大不大?邓超说肯定大,我认为他就是“谷子地”,不可取代的。其实这话是完了之后说的,原来邓超、黄晓明也都竞争过谷子地这个角色,试戏试了很长时间。还有许三多,你说王宝强就是许三多嘛,你觉得现在换演员,这戏就不成立,有这种感觉。还有刚刚我们说的《李米的猜想》,周迅就是李米。我刚才说的这三个角色确实是不可替代。但是我读《士兵突击》剧本的时候没有读出来,读剧本时,康洪雷说一定要用“傻根”演,看来导演有他的感觉,导演觉得合适,出了以后,确实合适,有的时候老板不能瞎说话,因为你不是职业的,要信专家。

现在又回到电视剧话题上,电视剧帮助我们公司在新人团队上有很大的建树,今年的金鹰节和百花奖,这两次我都没有去,这边是《士兵突击》,一堆人马,一上去,我一看,有华谊的一批新人,这批新人过两年有几个会是明星。那天还有一个比较巧的是《闯关东》也是剧组上去的,《闯关东》里面三个儿子有华谊两个,我自己感觉挺舒服的,华谊的年轻演员起来了。到了大连的百花,一看我们公司的男演员,《集结号》,又带起了张涵予、王宝强一批新人,我认为戏帮助新人的战略非常的成功。也有人建议过我华谊是不是只需要10个大明星,可能比50个明星赚的钱还多,这样管的事少,操心也少,我当时基本否掉了,宁肯要100个明星,和10个明星挣的钱差不多,因为10个明星永远是这10个明星,虽然很红。但是不一样,这100个当中未来可能会有20个会很红,另外团队品牌影响力不一样,所有的艺人都代表“华谊兄弟”这个品牌,就像广告一样,我们看到新的一波人,有很多是华谊的演员,无处不在,比如最近中央台播的《绝密押运》,主角王斑和李晨,都是华谊兄弟的艺人,我的感觉是很荣耀。

记者:刚才你提到华谊的贴片效应初见端倪,比如去年你们公司的艺人王宝强和《士兵突击》,在业内影响和文化普及率是史无前例的,您体会到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变化吗?

王中军:我自己不是一个特别爱总结的人,但是我觉得明星对华谊的帮助非常大,明星是华谊品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每年有一个工作会,华谊兄弟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首歌、一个明星、一个歌手,这叫我们“五个一”的工程。谁是2007年第一部好电影、好电视剧?那年正好赶上《集结号》、《士兵突击》,演员确实遗憾,不能说谁是最红的,因为那年最红的是王宝强和黄晓明,两人都非常红。今年两个女演员非常红,李冰冰的《功夫之王》、《李米》和《画皮》周迅,我们有两个,但合起来是“一个明星”。今年一首歌没有听到,说哪首歌好呢?据说《画皮》这首歌不错,但传播率怎样?一个歌手怎样挑出来呢?我也不知道,不明朗。电视剧,今年肯定有一部好的电视剧,我们也不是评奖,也不是真正说,只是在议论时有一种追求,你可能不觉得重要,但制片人觉得很重要。我们前些年是女明星强,这两年又发现男明星强,这很正常,演员不能年年红,是阶段性的。公司的这些明星储备对我们电视剧的帮助非常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