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中国文化最本质一点在于多样化
2010年01月06日 16:4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时,冯骥才正在编写《抢救老街》一书,快要截稿的时候大冯得到一个喜讯:估衣街好像要保下来了,街道的区度不变,全街宽窄不变,六座重要建筑不变。“大冯”将这一“既定”的喜讯写进了书中。随后,他便放心地去法国讲学了。

冯骥才:我到了巴黎以后,忽然有一天我那个屋子里传真传过一个东西来,告诉我说天津有人说了,说趁着冯骥才不在的话赶紧拆,我当时还不信说会把那六个建筑都拆了,等我回来以后实际上那五个建筑都拆了只留了一个估衣街,那条街整个是一片狼藉,就像打完仗一样,后来我就在老街上我就流泪了,我当时一看我真是流泪了。

在《抢救老街》一书开篇时,冯骥才这样写道:“在我的写作计划中,绝没有这本书。它是突然插进来的,逼我无法不做……我一直紧锁眉头,全身用心,情感浸透了深深的忧患。”在这场两败俱伤的战斗之后,冯骥才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从此开始了对民间文化的紧急呼救。2001年,冯骥才上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大冯”保护民间文化的视野从天津放大到了全国,他决定,用十年时间对56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俗做全面搜索,口号是“一网打尽”。

冯骥才:它这个蓝印花布这一块它是中国有那么几个,一个是夹缬,浙江夹缬,宋代就有,蜡染、拓印、蓝印、扎染,扎染就是云贵那块比较多。这个呢它是先拿这个东西把它这个蜡纸先弄出来,然后上面刮浆,刮完浆的地方,一染的时候,它就染不上,这地方是白的,这布的地方就染上蓝颜色,然后是染,染完以后呢就是刮,刮就拿这个刮,你自己都可以刮,你来刮一刮,你刮一刮,你刮这。

王鲁湘:这个我小时候刮过这个东西,我小时候刮的东西比这厉害,就是我们那个小时候的蓝印花布的幅面应该比这要宽一点,大概这么宽,然后在河滩上头,两边的话是绷着,一幅布过去大概能有好几仗,然后那个刮刀呢是特制的,大概有这么长,然后就放在这个布上头就这么刮,很有美学上的一种味道,青青的流水很好看,然后这个鹅卵石的河滩上头十几米的蓝印花布一条一条的。

冯骥才:你在哪?

王鲁湘:就在隆回不远的一个县叫连元。

2001年,由冯骥才作为总顾问,凤凰卫视和天津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正式开拍。摄影队走进了现代文明尚未涉足的乡间田野,循着对民间文化“紧急呼救”的线索,去探寻那些即将远去的文明。这一行动也是“大冯”上任中国民协主席后,对民间遗存进行全面搜索的起程之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遗产,原本孤独的“大冯”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冯骥才:在2003年,非典一过的时候,我们在人大会堂搞了一个大的启动仪式,然后就开始做起来了,做起来之后这个动作很快,我觉得这一点是不错的,就是政府从国家角度,也重视了这件事,文化部当时也重视这件事情,政府角度来做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保护好了,那么它肯定是没问题的,政府要破坏了,任何的力量也挡不住,是吧,所以呢,你比如说我要拆房子我只能拆我们家的房子,政府要拆房子可以拆一个历史街区,可是政府要保护呢也能保护一个历史街区,政府的文化自觉,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专家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触动政府的自觉。政府不知道哪个东西是真是假,它的价值有多高。

王鲁湘:他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专家的事。

冯骥才:这就是我们的事,所以抢救是我们的事,我们必须要心甘情愿的以舍我其谁的那么一种精神来承担这个事。

从2006年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启动以来,截至2008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遗产已经有1000多项。在此之中,冯骥才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今年,他来到了湖南隆回。

字幕:2009年,湖南隆回

花瑶民俗篝火晚会

冯骥才:我刚刚去的湖南,湖南我这回去的时候目的非常清楚,我有一个目的必须要看的就是隆回。

王鲁湘:花瑶。

冯骥才:花瑶我是必须要看的,因为花瑶有两项以已经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呜哇山歌,一个就是花瑶的女子裙子上的挑绣,花瑶那天他们也愿意让我看他们自己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遗产,你比如说他们的婚俗,他们的婚俗要拿泥巴,那天要把媒人,媒人在这个花瑶里面的媒人都是男的,所以叫媒公,要拿泥巴把这个人给整个打成一个泥人,他整个这个婚俗的过程又有传说又有歌曲又有习俗特别好,他们自己现在认识到他们这个习俗,是遗产了。就是说他们已经认为这是他们的遗产,他们引以为骄傲了。

在为期一周的湖南考察中,冯骥才出席了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开幕式并做了演讲。为此,隆回县委书记,特地带了四十多个干部到长沙,恭听“大冯”的演讲。

冯骥才:我是真爱这批干部,过去的时候我有时候着急,去以后怎么说他不听,他认为你说的话跟他没关系,因为他着急是这些当地的人经济怎么起来,你说这个东西怎么好,现在你跟他说了,他确实认为是好的,他也有这样的文化的意识了,他也认为文化是重要的,所以他知道我去做报告,他把这县里的干部带了四十多人到这来听,我真是特别的感动,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老百姓,要真热爱自己的文化了,我觉得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冯骥才:这是最早的伊德元,他当时的开铺面的铺面,都把他的老的照片都找到了,最早的《大公报》介绍它,这还是1956年时候介绍的,那时候还把他作为民间艺人介绍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