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曹禺眼里的“国宝”
2010年01月05日 12:57河北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花甲之年再攀艺术高峰

“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梦里魂牵都是戏,我是一个戏中人。”这是裴艳玲新作《响九霄》里的唱词,也是裴艳玲自身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末,裴艳玲突然宣布:放弃她所熟悉并为她带来盛名、地位的河北梆子,转回到从小坐科却已经离开了几十年的京剧舞台。她说:“我要从零开始,挑战自我。即使输得干干净净,我也不后悔。”

裴艳玲远赴海外,像小学生一样,从头重新雕塑自己。人到中年,重新学艺,其中甘苦,不言自明,但裴艳玲无怨无悔。这一学,就是十多年。

2004年,裴艳玲归来。她接任河北省京剧院院长,并开排新戏。第一部戏,《王安石拜相》,不理想。第二部戏,《响九霄》,火了。

在《响九霄》里,裴艳玲用上了“十八般武艺”,全面呈现了她在老生、武生、旦角等不同行当的艺术才华。戏中戏《斗牛宫》里,裴艳玲平生首次以旦角装扮亮相,惊艳全场;《蜈蚣岭》中,她一个人在偌大的舞台上边舞边念、边做边唱;《哭坟》一场,裴艳玲不用伴奏,上台即兴演唱,而且场场绝不相同。编剧杨舒堂说:“这出戏可以说是为裴艳玲量身定做的,大师裴艳玲演大师响九霄,英雄惜英雄。故事中的事件、情节基本上是响九霄的,但人物的情感经历更多的则来自裴艳玲。”

因为她在《响九霄》中的精彩表演,今年4月,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授予她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特别贡献奖”,她也因此成为白玉兰奖设置19年以来获此殊荣的第四人。5月,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评选中,她又获得梅花大奖,成为全国第四个“三度梅”获得者。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裴艳玲的艺术,中国剧协出资,将《响九霄》拍摄成戏曲电影,这也是裴艳玲继《宝莲灯》、《哪吒》、《钟馗》、《人鬼情》之后的第5部电影。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接受笔者采访时,裴艳玲说,她正在谋划排下一部戏,“我要多留下几部作品”。

讲述

“艺不惊人死不休”

1981年,排《哪吒》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当代戏曲丰富多彩的表现内涵和瑰丽多姿的现代审美因素,裴艳玲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过程中,她唱不离口,枪不离手,每天汗水淋漓,两臂酸痛,医生劝她休息,她断然拒绝。剧中,哪吒的火尖枪、乾坤圈的舞蹈(武打)等“绝活”,就是这样苦练出来的。

1985年,排《钟馗》,她的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的扇子拾得太简单。”裴艳玲深受启发,一连琢磨好几天,终于设计出一组崭新的“单腿朝天蹬,三起三落拾扇子”动作。在“迎妹结亲”一折,按传统表演要求,所有人物都有“下高”程式,以表示道路崎岖。开始,她承袭传统——腾空而起摔叉落地,观众反映一般。怎么办?裴艳玲决定加大“下高”动作的难度,从原来的80厘米高度增加到160厘米。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裴艳玲靠勇敢和苦练闯过了难关,成功地表演了这一高难动作。

“舞台不可欺,观众不可欺”

1982年,《哪吒》公演,裴艳玲不慎被火尖枪划破了左眼窝,血流如注。对打的演员见其伤势严重,暗示她停止演出,她未同意,后经团长强令闭幕,到后台做了简单处理后,复又上场继续开打,直到终场。演出结束后,她被送到医院,缝了5针,一个星期后才痊愈。

1984年冬天,在安平演出,7级寒风卷走了演出大棚的幕布,身着尼龙衣裤的裴艳玲,为了不使冒着严寒赶来看戏的乡亲们失望,力排众议,坚持将戏演到终场。还有一次演《宝莲灯》,裴艳玲患急性肠炎,体力不支,大家建议调换剧目。裴艳玲坚决不同意,请来医生打了一针稍事休息后,坚持上场。

“演员要耐得住寂寞”

裴艳玲有个习惯,演出前不参加任何应酬。“我要养精蓄锐,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观众面前。”

1979年,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要宴请与会文艺界代表。恰巧当晚裴艳玲被安排了演出。工作人员通知她,可先参加完宴请,然后再准备演出。大家都赴宴去了,唯独裴艳玲没有去。她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为晚上的演出做精心的准备。“我也想去,但我知道作为一个演员我首先应该演好戏,所以我选择了不去。”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