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探寻胡耀邦的共青城足迹
2010年01月30日 13:41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锦麟:上海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垦荒的一个要求。谁也没想到1955年,你们这98位青年,在这里已经创下了一个奇迹。

解说:1950年,由于饱受战火蹂躏,刚刚解放不久的上海面临着重重困难,百废待兴。大量的青年失学失业,在上海500万的人口里,青年有135万,其中失业青年就有30万,将近三分之一的青年靠跟着父母一起吃政府救济过活。刚刚读高二的陈家楼,也在这一年的5月份失学了。

陈家楼:上海呢,当时也确实困难,陈毅市长在全市文化广场,一万多人开动员大会,他在会上是这么讲,他说上海是中央人民政府一个大包袱,他说我陈毅一个人背,是背不起的,我一定要依靠上海市民,特别是上海青年,你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要帮我陈毅背好这个包袱。当时陈毅市长讲,上海油盐柴米主要靠外地运进来,每天500多万人要用一个火车皮的手纸,也叫卫生纸,所以说明什么呢?上海的交通受了美蒋用飞机轰炸,吴淞口外用第七舰队,美国封锁,下了鱼雷,它目的就是逼着共产党,你们虽然解放了上海,但是你们不能把上海建设好,想让上海自动放弃。

解说:陈家楼参加了当地街道社区的防务工作,组织青年搞卫生运动。然而毕竟三十多万的失业青年是个庞大的群体,这既是沉重的经济包袱,又极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一天,一本苏联小说《勇敢》传到了陈家的手中,这给了他启发。

陈家楼:苏联,他们的十多个加盟国,青年为了国家分担困难,分担忧愁,他们自动报名,到西伯利亚建设了共青城。另外还有一部电影叫《第一个春天》,我们在1953年就看过这个电影,它就是建设西伯利亚的建设共青城的实况。

解说:于是陈家楼联合了四名上海青年,联名给当时的市长陈毅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组织上海青年去边疆开垦荒地,学习苏联建设共青城。为了表示决心,几个人还刺破手背,滴血签名。

陈家楼:我们这些青年坐在家里,跟父母吃救济,等政府分配工作,这是对我们来讲很不公平,我们愿意向苏联青年学习。

解说:结果没过几天,陈家楼等人就被叫到了市政府开会,迎接他们的正是市长陈毅。

陈家楼:抬头问,他说谁叫陈家楼?我就站起来,他说你有没有文化?我说有文化,高中读了两年不到。他说你为什么带动大家,把手指刺破写血书?你知道这后果怎么样?我知道,我说容易得破伤风。他说你下次再不能够,下不为例,他说这样做不好。

解说:看着陈毅严肃的表情,陈家楼心想糟糕,看来领导反对。然而陈毅忽然就笑了。

陈家楼:我上海没有荒给你开,都是水泥柏油马路,就是有几块地是农民种蔬菜,还不够吃。他说只有要外省,他说外省有领导,他们有省主席,省长,还有省委书记。他说我一定到北京以后正好,把你们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找到,一起向党中央人民政府汇报。

解说:在胡耀邦和陈毅的力促下,1955年8月,北京青年支援垦荒队开赴北大荒。两个月后,正在焦急等待的上海青年也终于迎来了启程的一天,经过反复筛选,在上万名志愿报名的上海青年中,最终选出了98名组成了第一批踏上了西去江西的列车。

陈家楼:鼓起勇气,叫了两句那个顺口溜的口号,就是“不怕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阻挡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怕边疆的风雪多少寒冷,也吹冷不透我们的劳动热情”。

解说:青年们将团市委授予的锦旗挥动在列车上,宣誓永不退缩。此后,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有青年加入到了青年垦荒的大军中。

陈家楼:这个地方就叫九仙岭下,就是九仙岭山脚下,我们就在这里落户。来的时候没有汽车路也没有什么路,我们就从铁路上,从那个枕木上,一步一步地跨过来的。原来就住在这里,平房,有20间,是那个竹子做墙,劈下来,用石灰泥巴封了一下,上面盖的茅草。

解说:江西农村的条件跟大上海是比不了的,当初来的垦荒队员们住进了用茅草搭起的房子,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对家里的信誓旦旦,也成了每天内心的慰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