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童年
因为贫穷而忙于表演,她唯一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是芦洲国小。而今天,这里的校史室恐怕是芦洲留下她最多资料的地方
邓丽君的父亲邓枢是河北大名县人,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东平县人。邓枢是黄埔军校第14期,这名上尉从大陆来台后,在“将军”都人满为患的小岛,经济当然窘迫。邓丽君出生在云林县的租住农舍,随后全家跟军队迁徙,从台东到南部的屏东,再到台北县的芦洲,不过此时,父亲已经退役,只在眷村卖北方面食为生。住宅简易、环以竹篱笆的“眷村”是1949年来台的外省人的集体记忆,这也是邓丽君最早的舞台。“眷村”的外省文化构成邓丽君成长的背景,她心中也就有了遥远的故乡想象,加上那个时代“打回去”的教育,时刻不忘“我的家在山那一边”(这也是大陆人鲜少听过的她的名曲)。
台北县芦洲市中正路77巷防炮部队眷村16号的故居已经拆除,本地对邓丽君最有研究的文史工作者杨莲福告诉记者,旧宅的照片已经拍下,将来会重建。唯一可以安慰的是,这条街上的老字号中式饼屋出售“小邓饼”和“丽君饼”,据说,邓小时候会在这里买点心。
芦洲当年的生活非常简陋,邓丽君一家七口,挤在十坪大的房子里,只用简单的楼层隔成上下之别的小阁楼,芦洲只要一下大雨就淹水,邓丽君一家人,就躲在木板隔成的阁楼上,等待大水退去。
对于这个子女众多的贫穷家庭,邓丽君的天赋是一线光明。从9岁开始,这个瘦瘦的小姑娘就跟随军队的“九三康乐队”到处表演,赚得的十数元演出费虽然微薄,仍然于家计不无小补。
因为贫穷而忙于表演,她唯一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是芦洲国小。而今天,这里的校史室恐怕是芦洲留下她最多资料的地方。而今天仍然可以找到的芦洲天主堂,则是邓丽君小时候玩耍和练歌的地方;她在这里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仍然与贫穷有关,因为天主教堂会对贫穷家庭发放面粉和食物。
她是音乐神童,1963年,年仅10岁的她参加中华电台的歌唱比赛并夺得冠军。1967年正式加盟宇宙唱片公司,14岁灌录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15岁获邀在台湾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中表演,随后开始登台演出、上电视、演电影,四年灌录了20张专辑,从此她在华人歌坛创下一个又一个耀眼的成就。幼时的艰辛,让她在长大成名后长存感恩之心,经常参加慰问活动,完全没有明星架子,即使在半退休之后,唯一不缺席的就是参加义演。
1974年,仍在戒严时期,21岁的她来到金门前线劳军;此时,大陆和台湾双方仍然通过“单打双不打”的方式零星互相发炮,军事对立没有结束。对于她那样在军中长大的外省人,对岸既是敌人,也是亲人,那是她终身无解的尴尬。
不一样的命运
她在祖国大陆有十亿歌迷,却从未踏足大陆。她不是政治人,却成了当时两岸争取民心的“暗战”重点之一
她在祖国大陆有十亿歌迷,却从未踏足大陆。
她不是政治人,却成为政治拉锯的符号。在美国终止与台湾的官方联系后,她使用印尼护照来方便旅行的事件被指为“叛国”,只好被迫出走美国去读书;但那时候,通过非正规渠道传播到大陆的歌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熊熊燃起“邓丽君热”。在亚洲早已红极一时的邓,首次成为欧美媒体的焦点,她成为这些媒体眼中,改革开放的中国最重要的流行文化现象。
她成为当时两岸争取民心的“暗战”重点之一。在2006年,在邓丽君逝世11周年纪念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纪念活动上透露,1980年,大陆方面邀请邓丽君回大陆举办盛大音乐会,而邓丽君的经纪团队已经接受演出邀请。但当时,蒋经国宣布了两岸所谓的“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因此,蒋经国罕见地专门在“总统府”召见宋楚瑜,指派他劝阻邓丽君到大陆演出。宋楚瑜与邓家素有私交,于是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没想到邓丽君欣然接受了他的劝告。之后,台湾政府主动消除她“护照风波”的影响,并安排了一系列盛大义演。
大陆毕竟在改变,1980年代中期,邓丽君的歌曲在大陆悄然解禁,甚至《北京青年报》还电话专访了她。1984年,她接受了《纽约时报》和BBC的专访;而1986年,《时代》周刊将她列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并强调她对大陆听众的影响。
她准备在出道20周年的时候,在天安门举行不卖门票的演唱会,让那些没有见过她的祖国同胞,能够免费听到她的歌声,但她的梦想再次折翼。她在去世之前,曾与男友提起,因为自己早年失学的经历,想在大陆办一所资助妇女受教育的学校。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却在两岸复又紧张的1995年,如风中之烛,猝然熄灭。
那一年,她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在泰国清迈去世。而在海峡的那边,为表彰她的成就,台湾当局曾颁发褒扬令。国民党还追赠了该党最高荣誉奖章“华夏一等奖章”给她。治丧委员会由当时的“台湾省长”宋楚瑜担任主委,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连战,以及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台北市长陈水扁等政要也亲临致哀。
哀荣至此,夫复何言。不过,当邓丽君去世11年后,她的传记文学出版,书名是《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她在1990年代定居巴黎,然后转到泰国。台湾已然遥远,而大陆,山的那一边,她始终没有回去。
作者:
李军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