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是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并非科班出身,却是第一个走入好莱坞的华人导演;他的影片故事并不复杂,却让众多后生小辈们不断地品味和揣摩;他是很多欧美影评人眼中当之无愧的大师,却在从影的第39个年头,才拿到第一尊来自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奖杯。
当华语电影还在踌躇满志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时,吴宇森却悠然转身,不是落叶归根,而是英雄回归。
吴宇森
我们影响他们,好过他们影响我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在香港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了一股英雄片的风潮。荣耀之下,吴宇森走向好莱坞,成了在那里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
白鸽、教堂、鲜血、枪和寂寞的孤胆英雄,好莱坞的傲慢偏见不得不正视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男人头脑里所迸发出来的、近乎疯狂的浪漫与激情。吴宇森不仅开创了一个华人导演走向世界的时代,也开启了暴力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一扇大门。
吴宇森是带着梦想和使命感走向好莱坞的。“我知道我是第一个去好莱坞工作的中国人。在之前有一些让人家不太愉快的事情发生,也有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发生过,美国人对中国人有一些偏见,不太好。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我需要做些事情,我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当拍完第一部电影后,有一两个美国人过来跟我讲:吴导演,我错了,原来中国人是这样子的。”
在拍摄了一系列动辄投资千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后,2004年的某一天,吴宇森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内地节目,他清楚地知道,是时候回去了。在实地考察2年之后,他回到中国筹拍《赤壁》,随后是《剑雨江湖》和《飞虎群英》。
吴宇森,回归了。
“我很高兴《赤壁》这部戏真的证明,在中国大陆,的确有好的电影人才,有非常高的实力来拍摄一部像好莱坞这样的大制作,这是我最开心的地方。我始终都强调一点,在我们中国这个地方,有太多非常好的电影题材、有太多非常好的电影人才,我们才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
现在的吴宇森,谈吐中的志趣不再仅仅围绕某部新片,而是更多地讲自己和一群有想法的内地年轻人在一起,让他们见识好莱坞大片的运作方式、让他们尽可能的尝试最先进的电影设备和特技手段。
虽是崛起于香港,成名于海外,吴宇森却不赞同年轻导演盲目的崇拜好莱坞,“好莱坞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他们的专业精神,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要到好莱坞去。我常跟年轻朋友说,不要一做导演就想到去好莱坞,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电影拍好,拍出一个自己的风格,人家自然会来找你。人家主要看重的是你的电影风格能不能给好莱坞带来什么或是能够改变什么。所以我说,让我们的电影去影响他们,好过让他们的电影来影响我们。”
否定而来的才华
在吴宇森的人生里,很多转折来自否定。
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做牧师。因为从小家境颓败,吴宇森读书是在教会的接济下才勉强完成,所以牧师是他最感念和崇拜的职业,他也一度这样选择。然而,朋友的一句话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你不适合做牧师,你太艺术。”
1971年,吴宇森遇到他的授业恩师,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张彻的作品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横行无阻,在给张彻做副导演的过程中,吴宇森学到了许多专业技巧,而吴氏风格也萌发于此。用吴宇森的话说,“张彻的侠义精神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跟随张彻的一年半时间中,吴宇森从没想过做导演,他只想做和电影有关的工作就很好,最大的奢望也不过是做一名演员。曾经在张彻的一部新片中,有一个“流氓”角色空缺,好友姜大卫、狄龙向张彻力荐吴宇森试角。吴宇森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但张彻在最后一刻说:“吴宇森不是个好演员,你还是往导演发展吧。”
“我很感谢张彻先生,是他的否定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才华在哪里。”正是这个否定,成了吴宇森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六十一甲子,六十岁是一个轮回。年过六十后,吴宇森开始否定自己。“我的电影就是我的生活,我所经历过的、看过的。可以说,早期电影里的那些英雄,有一半是我自己的形象。以前我拍的都是悲剧英雄,年龄渐长后感觉以前的电影太个人化,我应该多关心别人、多关心身边的社会,表现人生的美好和光明的一面。”当人们在笑谈吴宇森把《赤壁》称为一部“励志片”,责问为何“略懂”的诸葛亮与周瑜是合作而不是史书中的斗智斗勇时,他们都还未能领略画面背后吴宇森的用心。
来自自我的否定,将是吴氏电影的又一次新生。
相关资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