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为何失利致台海“分裂”
2009年01月15日 10:16 千龙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按: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24天,人民解放军28军下属三个团共9000余人渡海进攻,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这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金门战役虽战于一隅,却影响全局,自那以后,悠悠五十载,解放军兵锋再未染指台湾海峡。可以说无金门之战,便无今日台湾,而当年的失利对于今天的台海关系依然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4月中,在内地一些网站上出现了《金门战役检讨》一文,详细回顾了这场惨烈的战役,并对战役的教训作出检讨。作者署名为‘刘亚洲’。刘亚洲为现任解放军空军副政委,空军中将,据传1991年曾秘密访问台湾,曝光后引起台湾朝野震动。稍早前,刘亚洲的另一篇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文章亦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以刘的军阶,其文频频现于网络,在当前局势下自然引人遐想。本报刊发此文,并不代表本报立场和观点。

无金门之战无今日台湾

1949年,解放军横扫中国如卷席。当时,国民党军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岛,一部在中越中缅边境,台湾实际是个空岛。胡琏(时任国民党军12兵团司令)认为:台湾岛上总兵力不会超过10万。且‘官比兵多,枪比人多’。我揣测毛泽东的妙算应该是在克闽境后,扫荡金、厦诸岛,尔后效郑成功、施琅故事,在福建造船,千帆竞渡,直取台湾。下台湾后,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倘若如此,历史将改写。但毛泽东是一位陆地战略家,他可在陆地上将蒋介石八百万精锐鲸吞,但金门战役却败了。与其说败给蒋军,不如说败给海洋。

保住金门蒋介石流泪

1949年10月27日,金门战役获胜的消息传到台北,据说蒋介石流了泪。他太需要一次胜利了。他太知道金门战役的意义了。他说:‘这一仗我们胜了,台湾安全了。’

金门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位于大陆边缘,北与马祖毗连,构成两栖性的边缘地带。是台湾的桥头堡。蒋介石说:‘无金门便无台、澎。’历史上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以金、厦为出发地。金门在敌手中,进可封锁内陆,退可屏障台湾。金门若在我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絬便面临极大威胁。台湾顿失前屏。大军渡海,朝发夕至。就是到今天,欲解决台湾问题,仍首先要解决金门问题。

金门战役奠定了国民党经营台湾的心理基础。蒋介石是旧军阀的克星。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克星。说什么‘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我的评价是四个字:‘逢毛必输。’内战二十年,生生锻出一支铁军。共军打‘国军’,左右都是赢。‘国军’打共军,横竖都是输。1949年,国民党更是士气土崩,精神瓦解。一败如水。在这种情况下,金门战役象一针强心剂,注入国民党濒死的肌体。

金门战役成国民党转折点

五十年来,国民党认真汲取丢失大陆的教训,励精图治。台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台湾,经济起飞于60年代。军事赖美国撑腰,不乏看家的本钱。政治满盘西化,已成为我心腹大患。蒋经国认为:‘金门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胡琏说:‘金门战役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台湾有人把金门战役比作中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道理正在于此。两相比较,确有相似之处:赤壁有宽阔的江面,金门有宽阔的海面;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金门之战总体上也是以弱击强;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金门之战后祖国统一被阻挠。民进党上台后,继续接过所谓‘古宁头精神’的接力棒。民进党的一个杂志说:‘金门之役,过去诸种意义都还在,今天则增添了新的意义:它是由中国‘中华民国’过渡到台湾中华民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价值永远没有褪色。’我曾访问金门,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金门扮演的是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台海决战的一面镜子

金门战役,我军是以陆地为基地,渡过一个海峡,到一个岛屿登陆作战。当时我军将领只认为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运动作战,如同对大河大江的渡河攻击一样。而实际上,金门之战是一次两栖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与我将来解放台湾的战争模式是一样的。台湾是放大的金门。28军是缩小的我军。金门之战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论得失。金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今天仍不同程度存在。时光虽不能倒流,历史却可以重演。惟有认真汲取金门之战血的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台海决战中稳操胜券。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军应加强对败仗的研究。美军直到今天还在研究越战,而对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却不大用心。越战是美军战史中最惨痛的一页,虽已翻过去二十多年,可美军仍不停阅读,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战史也是治史,要避免‘年代久,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的倾向。

<<上一页 1 2 3 ... 7 8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