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研究生回家种地的无奈是谁造成的?

2012年10月18日 17:07
来源:长江时评

最近,一个名为《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视频引来网友的关注和议论,不少网友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据了解,这个视频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回家耕种而成为当地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据了解,愤而服毒的苗父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新浪新闻)

41岁的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本想着找一份收入稳定,环境适合写作的工作,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然而,梦想中的公务员工作却是被他毕业的40岁的年龄挡在了门外,每次的事业单位招聘,苗卫芳也是以为自己的仪态、形象不佳,口才不好被屡屡拒之门外。苗卫芳后来找到了工作,却又因工作的环境和待遇与自己的理想差距甚远而离开了。无奈之下他又回到了原点,回村种地。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或许更多的是无奈吧。

苗卫芳的这种遭遇不仅仅只发生在苗卫芳身上,其实,在社会的很多角落里都闪现着和苗卫芳有同样境遇的身影,只是我们不曾投入太多的目光。曾经费尽千辛万苦考上理想的大学,所有的荣誉、光环都集聚一身,试问谁会想到自己进入社会的出路会是这般境地?笔者认为,苗卫芳的遭遇值得我们社会的反思,当然他的不幸遭遇与他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研究生是我们心目中的文化人,是有能力的人,但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呢?是谁让这些寒窗苦读的学长们无路可走呢?也许这和我国教育的方式和体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扩招后,很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宽进严出”的状态,由于学生较多,大学里的教育考核制度显得非常宽松,形成了“自学”、“自管”风气,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到培养和锻炼。再加上很多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划分缺乏科学性,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实际其实是脱轨的。这就造成了学生能力差,专业不对口,找工作难的现象。研究生回家种地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笔者认为更应该值得反省的是我们的教育,相信“是金子到处都会发光”,如果我们的高级教育更加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能让他们在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像苗卫芳这样的人可能就不再会因为社会的现实而成为“不幸者”。

[责任编辑:赵敏莉] 标签:苗卫芳 研究生 网友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