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叶祝颐:研究生回家种地 当反思教育

2012年10月18日 16:52
来源:郑州晚报

河北保定阜平县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平心而论,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气得父亲服毒的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性。苗卫芳之所以选择回家种地,与这样几个因素不无关系:所学近现代史专业是冷门专业,年龄偏大(41岁),思想偏激,只心仪“铁饭碗”,我们不必过分渲染“读书无用”的悲情,但是堂堂研究生竟然沦落到回家种地,成为当地的“反面教材”,气得父亲服毒自杀,依然值得反思。特别是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不可小视。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比较困难。尽管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但是公众普遍用脚投票,还有毕业生揭开了“被就业”的秘密。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扯债拉债,学生十几年寒窗吃尽了苦头,就业形势如此艰难,除了那些名牌大学以外,普通大学还有吸引力吗?对考生来说(特别是农村考生),如果成绩不理想,升名牌大学无望,还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积累工作经验。从投资性价比看,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发出“读书无用”的感叹并不难理解。

因此,我们在强调研究生种地是个案的同时,不能忽视就业难的现实,而且要反思中学应试教育弊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考虑改革高等教育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再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技能单一,工作经验缺乏,求职空间并不大。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面对研究生种地的个案,不仅要规劝苗卫芳放下研究生身份,树立理性择业观,不要迷信“铁饭碗”,也希望更多大学生反思人生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企业不能乘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压价”。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改良高等教育生态,调整招生规模,不再单纯追求大学生数量,不再为化解就业难抱薪救火扩招研究生。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引导部分人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长,改变千军万马上大学的“单腿”教育格局,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如果每个公民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既可避免研究生种地的学历浪费现象,也将逐步走出就业寒冬。

[责任编辑:赵敏莉] 标签:研究生 苗卫芳 反面教材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