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瓦尔内尔·艾斯林格尔:它有可拆卸运输的结构,是个非永久性的建筑,不是为在同一处永久定居而设计,它有点像个大篷车或拖车,即使已经在那儿呆了好久,理论上也是容易拆卸,一天之内就能拆卸完毕,只需五天时间,就可组装复原。
解说:这种移动房屋的目标人群,是针对那些需要经常变换居住地的人而设计的,比如游牧民族、沙漠部落、野外科考人员和提供给旅游区使用等等。需要拆迁的时候,它的所有部件两辆货柜车就可以承载,到了目的地再重新组装起来。世界上任何有水源和排水沟的地方都可以安放它,比如可以考虑在繁华的美国纽约市落脚,也可以考虑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安营扎寨。
瓦尔内尔·艾斯林格尔:对于非传统的家庭住户,可移动房还可增加或减少一些单元,使生活变得更流畅、更机动、也可能会更无序。但正因此而更灵活甚至更有趣,不像过去的房子一样固定死板。
解说:令设计师瓦尔内尔感到得意的这个新作品,既有趣又实用,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划分为厨房、浴室、卧室和休闲室等等,里面的装修风格由购买方来决定,如果没有额外的要求,每套移动房的售价是9万欧元。
瓦尔内尔·艾斯林格尔:当然需要有经济条件才能买。但我们不一定专为某个群体设计,20多岁的人会感兴趣,50岁的人也会感兴趣,我想主要还是个人风格的问题,有些人喜欢其中的美学、建筑学和设计学方面的创意,还喜欢那种浪漫的创意。只需要小而完美的空间,就满足最起码的住房条件。
周瑛琦:说起移动房屋,德国人的这个创意并不算稀奇,我们知道,西方早有把报废的公车、货柜车等等改造成自己的家,走到哪儿开到哪儿的先例,另外还有一些政治首脑人物、明星、富豪,他们的坐驾、专机、游艇里面配备齐全,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可移动房屋,比如毛泽东的专列,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等等。最近丹麦和美国人联合设计出了一种长着六条腿的大型计算机,它也是一座移动的房子,可以带着主人和全部家当迈开大步自己行走。据说这个黑黑的像爬虫的铁家伙,最不怕的就是洪水。不过瓦尔内尔认为,尽管移动房屋五花八门,但是仅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他的设计还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解说:这是德国的慕尼黑,瓦尔内尔的设计在这里见到了实效,这些大学生,居住在7平方米的宿舍里,每间房子都配备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克里斯蒂安·马歇德:(学生)我非常开心,需要的东西我都有,小小的浴室,小小的厨房,起居室和卧室区在那儿,我需要的东西这儿都有,在这儿我觉得很自在。
解说:这些可移动宿舍,目前还只能购买,不能租住。
瓦尔内尔·艾斯林格尔:我们倾向于先满足那些富裕买家,他们对美学和建筑学很入迷,想要把移动房屋放在私人地点,而不是放在摩天楼第20层的广告牌旁边。
解说:当初开发这种移动住宅时,瓦尔内尔想,如果有客户需要将房子安置在摩天大楼的楼顶上时,那该怎么办?他考虑可以用直升机整体吊运,不过这个创意可不算便宜,每小时的运费是7000欧元。如果真有人愿意这么干,那可真是名副其实高高在上的生活。
周瑛琦:说起咱们人类的居住史,真得回到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住在树上,后来有了一点生存的意识,洞穴就成为首选,因为它可以遮风避雨,阻挡野兽,又比较结实,冬暖夏凉。所以到了后来,人们有智慧能够改善生存条件的时候,洞穴的“升级版”--各式各样的土房就出现了,一直到今天,在全球各地,只要你走出繁华市镇,总能看到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土房。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全球唯一一位大量建设土房的瑞士建筑师,他的名字叫皮特·维特切,他的创作信条是:请人类停止破坏自然平衡的脚步吧!借鉴我们先祖的经验,回到最少污染的土房里面来吧!
解说:这些酷似一排防空洞、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小山坡的住房,就是皮特·维特切设计的“地球屋”,它的设计宗旨是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这些房子不仅与周围环境和谐得几乎可以隐形,而且它里面的设计也别有洞天,柔和的曲线,让人不禁联想到高迪的建筑,不同的是,高迪这位旷世奇才是孤独的,而维特切却是幸福的,他的太太罗斯玛丽是一位画家,这些童话般的细节处理都是出自玛丽之手。
罗斯玛丽·维特切:(画家维特切夫人)土房建筑很不寻常,即便用土把它盖住了,它跟周围环境还是很搭配,在里面就像在雕塑品里似的。
解说:这些奇特的“洞穴式土房”,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省能源。在严寒或是盛夏的日子里,冷热空气对它室内的温度影响并不大。
维特切:(土房设计师)冬天不需要太多供暖,夏天房子里也不会潮湿,室内温度终年保持均匀适中。
解说:不仅如此,它的隔音效果和防渗透性也是非常好的,在里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嘈杂声。那么,这些既有艺术品位,又兼具实用价值的绿色环保房屋,到底是怎样建出来的呢?
周瑛琦: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这些房子可不是真的找一座小山坡开凿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是维特切精心设计的。他建房的骨架选用的是一种细腻编制的坚固金属,相当于我们平常看到的钢筋对于楼房起到的支撑作用,这个架子搭建起来以后,墙壁选用的是混凝土,然后再铺上一层硬泡沫塑料,再包上一层泥土外壳,最后连片在屋顶上堆上土,种上植被,OK!这房子就算建成了,听起来够简单吧?
解说:其实土房在欧洲、亚洲和美洲早就存在,这些发黄的历史照片都曾经给维特切带来过启发,当然他也实地考察过大量的土房。维特切从1978年开始建土房,到现在为止已经成功建造了50多处,当他还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建土房的念头。
维特切:(土房设计师)我在多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念书时,受到约瑟夫·波伊斯的启发,用塑料建筑造型作试验,它跟雕塑有许多共同点。
解说:抛弃传统土房的简陋单一,把土房建得像雕塑艺术品一样,是30年来维特切不变的追求。不过他的这些房子,价格可一点也不便宜,一套150平方米的土房,起价是44万欧元。
维特切:(土房设计师)每套房都是根据当地条件和业主的需求而个别设计的,可以说土房是住户的第三层皮。
解说:1985年,维特切在苏黎世附近的阿尔尼建了这所土房综合住宅,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与当地的住户保持着良好关系。汉斯是个退休商人,他在这儿已经居住了22年。
汉斯·鲁道夫·本茨:(退休商人土房业主)土房结构使房内温度保持均衡,室内良好的采光也有利于住户身心的健康。
解说:维特切很高兴人们入住他的土房,他想让他的土房概念继续延伸,现在他正在搞一个新的项目,为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设计一个土房度假村。
维特切:(土房设计师)人人都被动员建设可持续房屋,他们也要节省能源降低供暖费,这一点帮助我们促进别具一格的土房概念。
解说:一些人把维特切设计的土房,视为反潮流的一种形式,但是维特切认为,一位有良知的建筑师,应该信奉一个信条,那就是:设计应该帮助人类重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星球才会因为建筑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美丽多彩。
《筑梦天下》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 13:00-13:25
重播:周日 03:10-03:35 22:30-23: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