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水静流淌:中朝60年纪事
2009年10月30日 10: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卫视2009年10月24日《皇牌大放送》节目:鸭绿江水静流淌——中朝60年纪事

主持人:卢   琛

嘉   宾:沈志华   石源华

解说:这里是朝鲜平安南道桧昌郡的山区,位于首都平壤以东约一百多公里,宁静、安逸的村庄旁,有一座半个多世纪前兴建的墓园,遍植来自中国东北挺拔的黑松。134座墓塚,默默地凝望着朝鲜美丽的三千里河山。朝鲜境内,还有二百多处这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的方向,都朝向西南。在那看不见的地平线之后,有阵亡将士的故国,有中国的首都——北京。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遗骨就埋葬在这里。

申在英:这个墓就是毛岸英同志的墓,毛岸英在1950年6月25号参军,1950年11月25号他英勇牺牲了,当时他当了中方志愿军司令部的秘书,毛岸英的墓在1955年搬到这来了。

解说:1958年2月,桧昌郡烈士陵园刚刚竣工,首次访问朝鲜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就冒着漫天风雪来到这里,祭祀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烈士们。周恩来当时冷峻、沉痛的面容,如今看来,依然令人为之震撼。时隔半个世纪,新一代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10月5日也来到这里,告慰长眠在此地的志愿军将士。

温家宝(中国总理):你们的鲜血洒在了异国他乡,但是你们伟大的精神,留给了整个世界,安息吧。

解说:在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期间,有超过14万名中国志愿军官兵阵亡,绝大部份烈士的遗体,像毛岸英一样,留在了这个他们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异国。作为中朝革命友谊的重要象征,桧昌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受到朝鲜当局的精心维护。

卢琛(主持人):在志愿军烈士铜像的四周,我们看到了长得很茁壮的,新种植的一些青松,一共有6棵,实际上这是两年前,毛岸英家属到这里扫墓的时候种下的,比如说这一棵我们看到,上面留的名牌是毛岸青(毛岸英之弟)、邵华(毛岸英弟媳)携儿子毛新宇、儿媳刘滨他们种下的;而这一棵是李讷(毛岸英之妹)、王景清(毛岸英妹夫)携儿子王效芝种下的。

解说:在另一侧的松柏上,挂着毛岸英妻子刘松林的名牌,1950年11月毛岸英牺牲时,和刘松林新婚刚过一年。松柏围绕着的志愿军雕像,用红铜铸成,基座正面的和平鸽浮雕,从一片鲜红的底色中展翅高飞,这是浸染着无数人鲜血的和平。许多中国人对朝鲜强烈的特殊感情,就是这一段源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特殊历史记忆。恰如中朝联军第一任司令员彭德怀的亲笔题字:深信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抗击帝国主义的战争中,以烈士们的鲜血结成的,永远光荣、永垂不朽。

解说:事实上,翻开现代史,早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成立之前,两国人民已经无数次跨越边境线上的鸭绿江,并肩作战,缔结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这首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高亢的曲调令无数中国人为之热血沸腾,但这首名曲的原创者,原来是一名朝鲜人。郑律成,1914年8月27日,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的光州,原名郑富恩,因自小酷爱音律,所以改名律成,像许多朝鲜人一样,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把他和中国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沈志华(冷战史专家):有很多朝鲜人他不甘忍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所以大量向中国移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概整个东北地区有两百多万朝鲜人,而且他们很多人就在这定居下来了,这样就引发了一个中国人和朝鲜人共同抵抗日本的,这么一个历史现象。有一拨人是到了中国内地,象华北、山西,最后到陕西,就是抗日义勇军。这批人大多数是归属了八路军的领导。

解说:郑律成,就是这批投奔八路军的朝鲜人之一。1937年10月,郑律成抵达中共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就用他的音乐天份,创作出《延安颂》一曲,激励无数热血青年投向中共的革命事业。随后,郑律成成为中共抗日军政大学的政治部音乐指导。

解说:1939年,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和著名诗人公木携手,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由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大合唱曲目中以斗志昂扬、激情澎湃的《八路军进行曲》最受人们欢迎,广为流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郑律成一度返回朝鲜参与建设祖国。

解说: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才在周恩来邀请下返回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把《八路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由朝鲜人谱写的中国军歌,半个多世纪来,回荡在中国大地。

解说:抗日战争期间,当一部份朝鲜人活跃在华北地区时,另一批朝鲜人以中国东北为根据地,在中朝边境展开武装抗日活动,后来成为朝鲜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金日成,当年就是其中一员。金日成,出生在平壤西南约20公里处的农村万景台,祖父是帮地主看坟的贫农,父亲是金亨稷,早年因抗日活动被通缉,带着妻子康盘石流亡中国吉林省。1925年,13岁的金日成离开家乡,只身前往中国吉林抚松县,和父母亲团聚。就是在中国东北,金日成逐渐走上武装抗日的道路。

解说:1931年,19岁的金日成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奉命前往吉林省安图县,组织朝鲜族人建立抗日游击队,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方面军的指挥,相当于营级干部。当时东北抗联的总司令,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华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中国东北进行抗日游击战的岁月里,金日成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东北抗联女战士金正淑,也就是朝鲜现任领导人金正日的母亲。

沈志华:后来因为日本关东军大扫荡,到1941年、42年的时候,(东北抗联)基本上就失败了,就逃到苏联去,后来这批人在二战结束以后,就由苏联给送到北朝鲜

解说:金日成回到朝鲜后在苏联的帮助下,积极筹备建党、建军、建国。而此时,中国的内战却如火如荼,国共两党争夺东北三省的战斗日益激烈。

沈志华:当时国共在争夺东北的时候,其实朝鲜也起了很大作用,这些留在东北的朝鲜抗日武装,后来就加入了林彪的部队,四野,到内战快结束的时候,就是到1949年的时候,其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当中,已经有两个整编的朝鲜师,就是164师和166师,还有一些零散编制像团级和营一级的单位,就散在林彪的四野当中,但基本都是由朝鲜人组成的,也叫朝鲜族部队。这批人就跟着林彪南下,一直打到广东。

解说:除了提供大量兵源,朝鲜这个紧挨着中国东北的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最好的大后方。

石源华(朝鲜问题专家):解放东北的这个过程中间,(朝鲜)给了中国共产党很多道义上面的帮助、物资上面的帮助,环境上面的,就是我们有些伤病员,或者是打不下去了,就跑到朝鲜境内去,到朝鲜境内去呢,国民党军队就没法去追,但是条件好了又从朝鲜杀回来,这对解决整个东北问题都是起了作用。

沈志华:所以后来毛泽东说,在中国革命的过程当中,朝鲜人民对中国是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因为这样子,所以后来金日成有所要求的时候,毛泽东还是比较顺利地答应了。

解说: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全国政权。朝鲜在10月6日立即宣布与新中国建交,是亚洲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共政权的国家。中朝两国的关系,进入到党际关系、国际关系,甚至同盟关系。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