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观察世界原因何在?
邱震海:您说的这个宏观的、整体的、不可分割很有意思,现在恰恰是很多中国,刚才你提到中国的年轻学生,或者中国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在解读、了解欧洲的时候,他们感到很困惑。怎么以前跟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本质,既没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冲突的一个欧洲,现在一夜之间好像在所有的问题上,包括在火炬传递、在西藏,意识形态问题上跟中国的那么过不去?
而在这个奥运会你看美国总统布什很友好的参加开幕式,为什么法国总统不来?好像似乎在这些问题上,似乎美国比欧洲人更加务实,比欧洲人更加对中国友好。这当然肯定是一种宏观的,你刚才说的宏观的、不可分割的这么一种很表象的一种透视,但这个背后意味着什么?于硕?
中欧互相认知出现错位
于硕:这个背后我觉得有一个,就是在中欧认知当中一个巨大的盲点,陈彦不是刚才也谈到了,就是整体判断,整体判断就是这两个大板块。我们知道,所以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进入,这个整体的中国和整体的欧洲是不一样的,欧洲的复杂性和中国的复杂性是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个盲点,就是一个最大的进入,整体判断之后是我们接下来所有的问题都出了偏差。
第二个问题还是一个在整体意义上说的,我们有两个错位,一个就是整体在欧洲上下两千年比方说,对中国人来说,整体的上下五千年,这样拿着当今的一个现代化的一个欧洲,比方说要去跟一个五千年的孔子去比,或者说是五千年的中国的另外一个现象去比,就形成了一个错位。这个错位造成了其实我刚才说了一个错位,也就是三十年前的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我基本上不太认为当时的对话是不平等的,今天的对话就平等了,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可以参照的就是,三百年前、两百年前的欧洲对中国,有一百年对中国的认知和今天对中国的认知是非常不一样的。
历史两个阶段欧洲重视中国
于硕:也就是说欧洲在两个历史阶段,极端的重视中国,第一个阶段就是耶稣会士到中国来之后,引起了在欧洲一百年的,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一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这个时候对中国的重视完全是精神性的。
中国曾启示欧洲启蒙运动
于硕:就是中国以一个想象的这种状态,对中国的知识性的理解是非常少的,因为它唯一的源泉就是这个耶稣会士的书信,那么当时的中国是作为一个没有唯一上帝的这么一个世俗的、至高无上的文明,给启蒙运动思想家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武器,所以中国被欧洲非常的重视。
邱震海:当时在欧洲有一股汉风。
世俗化:欧洲现代化推动力
于硕:有一股汉风,成了欧洲世俗化、欧洲现代化的一个推动力,也是一个虚拟的推动力,无论如何它是一个理性的、至高无上的、精神性的这么一个,打破了传统的世袭制,打破了上帝的这种宗教性的一个形象。
《震海听风录》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三 20:15-21:00
重播时间:周四 03:15-04:00,14:15-15: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