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会议 毛泽东地位稳不可撼
杨锦麟:寻觅毛泽东在延安的足迹,如果要探究红太阳是怎样在这里升起的话,我身后这个天主教堂对毛泽东的一生,对毛泽东在延安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标记。1938年的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在这身后的天主教堂召开。在此之前,毛泽东进入延安,那种不确定的党内的地位,在六中全会上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确认,而毛泽东这个冉冉升起的红太阳,也就在这六中全会露出了一丝新的曙光。
高华: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事实上的第一号人物。
刘煜:实践说明了,同时代人里边,确实他英明,他无愧为是个领袖。
杨锦麟:行走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场的旧址,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主席台无一例外地悬挂的是马恩列斯的图像,而斯大林是当时共产国际唯一的不可争议的领袖的位置。这样的图像的排列,跟其后几年的中共七大的会场的排列,是有显著的不同。
解说:位于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是毛泽东在延安的第二处住所。这里对于毛泽东来说,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刘煜:所以1943年3月20日,中央机构调整,在这儿,毛泽东做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形成了三人书记处,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
解说: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中共七大的会场。而实际上,在七大会议举行之前,毛泽东已经获得党内一致的拥护了。
刘煜:朱德带头讲,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好的领袖啊,我一生是跟过三个领袖,第一个孙中山,第二个蔡锷,第三个就是毛泽东。
开会,只能挂毛泽东和朱德的像,其他的像是不能挂的,所以他这就是一面旗帜,他(朱德)德高望重啊,他出来在那儿带头推崇啊,你说其他人,那当然。
解说:毛泽东,成长于湖南的一个普通乡村,却在万里之外的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领袖。他也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出发,去改写整个国家的历史。
毛泽东在延安团结进步知识分子
解说:毛泽东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是在杨家岭。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如何团结进步知识分子,统一思想,是毛泽东当时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的一个事情。
刘煜: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国统区呀、在沦陷区,也受压制啊,也不自由啊,所以他们也向往延安,所以到延安来。人到延安来了,但是思想没有融入这个社会呀,他还是搞过去那种,就是大、洋、鼓,因为这是艺术啊,那什么小放牛啊什么之类的,那是豆芽菜,那看不上眼的,所以他们把那一套搞过来。
解说: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都是来自于国统区。现在,他们又如何融入延安,这个全新的社会呢?
高华:这些文艺的左翼青年,左翼作家,左翼文学家,他们都是怀着最赤诚之心去延安的,他们怀抱着一个拥抱向往新社会的热情去的,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前面的那一个血与火的十年,内战十年,江西十年。
曾鹿平(延安大学教授):左翼知识分子要求革命,这就和共产党发生了思想和组织上的联系,但是左翼知识分子,他又受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要讲这个抽象的民主,他要讲自由,个性的自由,这又和共产党要求的、革命要求的思想统一、集体主义发生矛盾。
解说: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热情奔放,才华横溢,有着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但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个性突出,桀骜不驯。萧军,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刘煜:他是鲁迅支持他发表了个《八月的乡村》啊,他牛得很呐,鲁迅,自以为是鲁迅学生啊,那鲁迅赏识的,这几乎目空一切啊,他住在招待所,主席(说),哎哟,萧军来了,到招待所去看他,一块儿吃饭,他好像,就是应该啊。而且后来他感觉到,他不适应延安的生活,提出要走,其他人还说,你看主席来看过你嘛,你起码应该去给主席打个招呼吧,哎哟,他说不必了,我很忙。就那主席知道以后,还去挽留他呀。后来他还是留下来了,确实毛泽东这种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一个领袖啊,对一个文艺工作者能三番五次这样去挽留,去做工作,去看望,他也是人呐,那也受感动啊,那就留下来了。
高华:你如果从毛泽东的那个,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具革命性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呢,他们这些都是不可救药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发生冲突是没办法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蒋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