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外媒报道中国国庆 从冷处理到热追捧
2009年10月01日 16:5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吕宁思: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直是西方媒关注的焦点,不过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剧变,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西方权威媒体的代表之一,美国《时代》杂志就用它的封面,记录下了60年来中国国际形象的变化。

解说:1949年2月,距离新中国正式成立还有八个月的时间,《时代》周刊提前聚焦未来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次登上《时代》封面,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观察中国的全新时代。1950年12月,同样是毛泽东,但背景却是密密麻麻的红色蝗虫,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红色中国就犹如蝗虫,意味着灾难。

1954年3月,儒雅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展露微笑,但一条凶狠的巨龙却在背后虎视眈眈。刚刚从朝鲜撤出的中国人,决定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西方国家的困惑和担忧跃然于标题之上,“一边参战,一边和谈”。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经济的羸弱和政治的狂热,连接成刘少奇满脸的忧虑,无数的蚂蚁在亢奋中忙碌。“工作、政治清洗、绝望”是杂志对10年中国的整体改革。1963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驾驶着一艘拥挤而破旧的龙舟,船上群情激昂,“打倒赫鲁晓夫”的标语彰显出中苏关系的持续紧张,一枚导弹即将发射。“狂妄的被孤立者”是杂志对红色中国贴上的标签。

1966年9月,时任国防部长林彪成为新的主角,背后大写的“二”字,看出他刚刚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指定为中央二号人物。1967年1月,毛泽东再度成为封面人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引发全世界的关注,杂志断言“中国陷入混乱”。

中国形象:从红色灾难到繁荣大国

解说:1971年4月,中美乒乓外交的主角,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登上长城,七个月后,《时代》周刊再推周恩来,并惊呼“中国人来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也逐步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刻版印象。

1976年9月,随着毛泽东的逝世,杂志开始探讨毛之后的中国。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令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当选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并登上1979年首期杂志封面。邓小平成为西方人眼中新的中国符号,并在随后的80年代,多次成为杂志主角。而一个打开了国门的中国,也开始让世界为之震惊。1997年3月,刚刚逝世的邓小平最后一次占据封面,在此后八年,直到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之前,《时代》杂志主刊一直没有选择中国。

但在90年代末创办的《时代》杂志亚洲版,延续了对中国的关注,除政治人物之外,杂志更多的把镜头对准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从经济增长到环境污染,从非典疫情到天灾人祸,从超女现象到年轻一代,中国故事成为常见的主题。2007年1月,《时代》杂志主刊用长城和金色五星这样的传统符号勾勒出新的中国想象,标题“一个新王朝的黎明”,传递出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赞叹、尊重和警惕。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杂志选择了一枚精心装饰的五角星,主题“中国时刻”。在历经60年的沧桑剧变之后,红色中国正在用繁荣和强大打破西方主流媒体的傲慢与偏见,建构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CHANGE:西方媒体报导中国国庆

吕宁思: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那样,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有关注的,而对中国的报导也一直在变化着。回看新中国成立不久,西方媒体是怎么报导的呢?我们看看1949年10月3号的《英国泰晤士报》,他们在第四版刊登了香港记者发自北京的报导,说这是亚洲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五亿人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种族群体的政府。报导中还提到,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美国的《纽约时报》在同一时刻就简单的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生平。纵观那个时候,西方媒体除了英国报导稍微详细之外,其他的国家似乎都是轻描淡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世界主要媒体对于中国60年国庆的高度关注。美国《泰晤士报》近日刊登文指出,中国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塑造国际规范和建立贸易、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制度的进程中,已成为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关键玩家。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重要考验,但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经有许多经验值得西方学习,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进一步的增大。60年前,60年后,对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从西方媒体报导口吻,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条从冷处理,到热追捧的变化轨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