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寺院还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吗?
2009年01月12日 16:13 】 【打印

新闻事件

12月21日,少林寺监院、少林药局主要负责人释延琳法师对外透露,传说中的少林医院,少林养生功能型饮品等确实在运作中,最快的是茶疗系列,部分产品生产“准”字已获批,明年开春应该就会推出。备受关注的少林医院,地址已初步选好,规划已经上报半年,“如果能顺利通过,最迟后年,医院就能对众生开张”。

近几年,少林寺投身于市场大潮、热衷于经济效益可谓由来已久。特别是两年前普京造访之后,少林寺借势发力,从“注册商标推广商品”到“组团出国巡回演出”,从“10万元烧一炷高香”到“9999元买一本秘笈”,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11月24日,河南嵩山少林寺与云南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在少林寺藏经阁举行签约仪式,约定少林寺将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和土主庙等四所古刹进行托管。这是少林寺历史上首次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

这些举措,似乎把少林寺这个佛门清净地推到了人们热议的浪潮尖口上,但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把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承载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寺庙重新带到人们的视线中,让人们思考,这是对少林寺乃至佛教文化的一个促进。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四大皆空的佛门的玷污,丧失了佛教最原始的纯粹精神。究竟,少林寺的这些举措是否更有利于佛家文化的传播?现代寺院该不该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我们心灵的庇护所,究竟需要的是怎样的寺院和佛教精神?

正方:少林寺的主动“入世”应该更利于佛家文化在俗世中的传播,不仅可以弘扬武术文化、培养武术人才,而且还带动了登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之所以企业化,是因为它具备了商业化的本钱。相反如果不进行商业化才是一种浪费。和尚也有权利享受现代化,而少林寺的商业化是一种实现方式。况且佛法也没有反对商业化,也没违反法律。只是你觉得思维有问题,改变的不是少林寺,而是人们的观念。

得道的高僧一心向善,每天吃斋念佛两耳不闻窗外事,最后的结果是寺院破旧,佛法得不到传扬。

释永信通过商业化经营把收到香火钱用MBA的方式来管理,一个人入世却为更多的人提供好的修行环境,这有什么不好。如果因为穷而断了佛的香火那岂不是更大的罪过。一个寺院、一个和尚无论无何也完不成教化功能,我们应该允许多元化的东西并存。虽然这样会沾染许多世俗的东西,但只要佛在心中这些都不重要。没有社会功能的基础谈何教化功能。大学都已经商业化了,寺院为什么不可以。

反方:对佛教文化的传播没有好处,少林寺入世和佛家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原本少林寺在中国还是佛家圣地,而现在却被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正是那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对佛家文化的一种伤害。一开始是办武术班、组织参观、卖秘籍,越来越走向了庸俗化。

方丈这个身份,首先来自于佛教内部的推举,如果没有这个身份那对外就不能代表寺院,同样这个身份的来源就说明他的定位,还是佛家的弟子。既然是这样那就要遵守修行之道,真正的佛家是不会向众人主动的索取,而是应该以自身修养为主,好的修行自然会得众人的善举。即使要做些什么也是应该由组织构出面来做,僧人用MBA的方式来管理寺庙这本身就很荒唐。修行环境指的是什么?难道是汽车、舒服的生活。僧人应该是有信仰的,而不是随波逐流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