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还需“善治”
2009年04月15日 18: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社会急剧转型,经济形势严峻,给“维持稳定”的政府当局带来很大的压力,稍微不留意就是一场轩然大波,过分担心反而事与愿违,最近发生在贵州“傩戏之乡”德江,因政府禁止在某处舞龙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例。

事件已经平息,但思考还在延续。

从很多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和民众之间,似乎缺少一个缓冲地带,斡旋空间,或者居间参与协调的机制。因为缺少这样一个机制,也就使得警权被过度运用,动辄防暴队上街,催泪瓦斯胡椒面乱撒,群众情绪不仅未见平复,反而因此有增无减,矛盾只有被激化,而不见被缓解。教训很多,不便一一列举。

这个机制究竟是什么,应该有什么人来担当其责?除了类似贵州省委副书记石宗源这种明智而冷静的官员之外,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其实还需要一批“和事佬”,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讯息传递,畅通无阻,很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及时获得解决,很多已经被激化的矛盾,也能在中途获得缓解,甚至妥善解决。

已有研究者发现,明清时期的“乡绅”阶层, 扮演过社会矛盾缓冲器的最佳角色。当然,大家也知道,这个阶层在1949年之后早就消失了。

香港虽然还有“太平绅士”,但早已失去既有的社会功能。

为了减少社会治理的成本,大陆能不能让类似的沟通和斡旋者有一席之地呢?

“善政”还需“善治”,很多时候,处理得宜,星星之火,未必就一定可以燎原。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郑涵方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