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千年佛国缅甸:手指之处 必有浮屠

2013年10月29日 11:40
来源:凤凰卫视

“手指之处,必有浮屠”

卢琛:“手指之处,必有浮屠”,这是对蒲甘佛塔之多特别好的形容。你朝任何一个方向随便之指,都有无数的佛塔在你面前,每一个佛塔蕴含着自己动人的故事。

解说:1975年7月,蒲甘地区发生6.8级地震,百分之八十的佛塔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事后缅甸政府进行了修复。现政府执政后,又对蒲甘地区的佛塔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蒲甘佛塔有多种样式,最常见的包括古式圆顶塔、北印度式、中印度式、南印度式、僧伽罗式塔、蒙镇式。在这2000多座佛塔中,竟然没有一座雷同,无论是造型、结构、用料、装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著名的苏拉玛尼寺是壁画艺术之塔,寺内壁画完整,有坐佛、卧佛以及蒲甘罕见的行走佛。寺内的壁画题材十分丰富,神佛鬼怪、歌舞晚宴、龙船比赛,笔法细腻又不失拙朴,塔东南边绘有当时的生活状态。

有着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蒲甘,迄今没有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称号,这颇令人费解。蒲甘文化部官员吴内苏告诉我们,缅甸早在1994年就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蒲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没能获得通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蒲甘对一些佛塔的修复,违背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必要地增加了当代的内容,破坏了蒲甘作为古都文化遗产的整体形象,但在蒲甘民众看来,摧毁的佛塔不进行修缮,是对佛祖的不敬。

缅甸人:这个就是当时的功德碑,所以说你们问我说,每一座塔是不是有名字,如果有挖到这种功德碑呢,就知道这座塔叫什么名字,谁建的。然后建了,用了多少工人,花费了多少的钱,它(功德碑)都有仔细的记录。

解说:在这些佛塔四周,一些八九岁的小孩,已飞快的语速讲解着这些佛塔的故事,令人惊讶。

卢琛:在参观这个佛塔,居然这个小妹妹她在做导游,很熟练地讲解着整个佛塔的情况。问一下,哈喽,你好。

卢琛:你好、你好。

缅甸小妹妹:你好。

卢琛:你当小导游有多长时间了?

缅甸小妹妹:一年。

卢琛:你现在几岁了?

缅甸小妹妹:九岁。

卢琛:你怎么想起来要当导游呢?为什么你要当导游?

翻译员:因为她们家生活比较差一点,然后听了这里的管理员又告诉她们一些这里的故事的时候,慢慢地她们就懂得做小导游,她说做导游也非常不错,很乐意做导游。

卢琛:上学吗?

翻译员:也上学,她现在读小学二年级。

卢琛:好好, 谢谢。

解说:在蒲甘,时间仿佛凝固,除了宗教和艺术,历史的车轮经过之处,并没有留下大深的痕迹。大多数人仍然过着与几十年前一样,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任凭外界纷扰,我亦农耕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清晨还是傍晚,蒲甘总会毫不吝啬地把最美一面呈现,登上蒲甘老城东南的瑞山陀塔顶,放眼望去,落日余辉将不计其数的佛塔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即使和一百个人同时欣赏日落,蒲甘的美也绝不打折。

卢琛:缅甸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35个民族,缅甸的主体民族如缅族、克论族、掸族等,主要聚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而少数民族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西北部高原地带。今年10月1号,吴登盛总统视察西部若开邦,那里一年多前曾经爆发过教派骚乱,近期又出现了零星的冲突。吴登盛呼吁各界共同努力尽早实现国内和平,光有停火还不够,还必须用政治办法解决武装冲突的根源问题。尽管缅甸民族冲突交织着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分配,短期之内很难找到解决方案,但是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一片净土吸引着我们的注意。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泊。湖面的海拔970多米,三面环山,人们在那里过着原始纯朴的生活,浮在湖面的农田种着各种蔬菜,而单脚划船的渔夫悠然自得,他们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更增添了缅甸的禅意。

解说: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2005年缅甸政府将首都从最大城市仰光迁至新都内比都。缅甸全国分七个省和七个邦,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区,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全缅甸有135个民族之众,多年来敏电政府军一直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冲突不断,令国际社会普遍担忧缅甸的安定状态。同样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缅甸被部掸邦海拔近1000米的高原上,伴着有节奏的马达声,“飞艇”载着我们驶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一砖一瓦,只有水道、船、浮岛和水上人家。

卢琛:“飞艇似箭茵来湖,碧波浮岛世间无”,这是当年陈毅元帅来茵莱湖的时候,对这儿的奇景有感而发的诗句。现在我们在的位置就是缅甸北部掸邦的高原湖泊茵莱湖,茵莱湖在缅甸是第二大湖泊,这里有大量的居民靠水而居,完完全全是水上人家。当地你发现有两大奇景,一个是浮岛。浮岛呢是民众用很多水草凝聚在一起,加上湖底的泥土形成,浮岛上的土壤非常肥沃,当地居民在这儿种植大量的农作物,比如说西红柿是远销整个全缅甸的。另外呢,说到鱼米之乡,在这儿的水产业很丰富,那渔民呢有一大特点,这儿的渔民是用单腿划船,另外一只手呢也腾出来,可以手脚并用,一边捕鱼,一划船,也是一个绝活。

解说:茵莱湖一带的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于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星罗棋布的房屋是用竹子和木头支撑在水面上,组成了水上社区。这里生活的村民们在水上养猪、养狗,在水边洗衣服和蔬菜水果。每家门前都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单腿划舟”,狭长的小船上,撑着竹竿的渔人一边用脚划桨,一边撒网捕鱼,这种景象只有在茵莱湖上才能“捕捉”。更令人称奇的是,茵莱湖人将水面上的浮萍和湖里的水藻聚集成片,铺上用湖底泥浆打成的湿砖和陆地运来的泥土汇聚成的农田,即“浮岛”。“浮岛”里插着无数根长竹竿,固定“浮岛”确保不会漂走,西红柿、豆角等是浮岛上主要农作物,除了自给自足,还销往缅甸各境。

在水上村庄的一处转弯的地方有所小学,看到木舟经过,玩耍的学生们向我们欢快地招手。在这个偏僻的水乡,却有规模较大的学校,学生们船的衣服与城里没有区别,足以看出这穷乡僻壤,孩子的教育受到相当重视。湖种不同村落中,有着各种简单的手工作坊,某种程度上也是茵莱湖旅游步入商业化的雏形。防止作坊让我们开了眼界,有棉、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司空见惯,但这里却是用从莲藕桿里抽出的粘丝,用简单的纺车和织布机经过几道工序之后,竟然也能制成布料。

卢琛:我们知道藕断丝连,但是你知道在这儿当地人非常聪明,他们拿荷叶的茎,荷叶的茎砍断之后中间同样也是有很结实的纤维,那这样的纤维把它捻在一起,就成为了线,纯天然的荷叶的茎做成的线。刚才阿姨也告诉我,她觉得一天差不多能弄出来五六米的线,所以说是非常慢的一个活,这样能保证它整体的品质能够粗细很均匀。

解说:在湖中的岛屿和村落中,也不乏信徒膜拜的地方,水上五佛寺是水上人家礼佛的重要场合,供奉的五尊佛像,现在已经被村民贴满金箔,便成了五个“金疙瘩”。在缅甸,只允许男人贴金箔,女人只能跪坐在佛坛外围,而不允许靠近。自吴登盛总统上台以来,推行民主改革以后,缅甸日益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然而在这喧嚣的外部环境下,仍然有蒲甘和茵莱湖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也让缅甸这个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度更添神秘色彩。

《今日看世界》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卢琛【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22:00-22:35

重播时间:周二03:50-04:25 15:15-15:50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朱玲娟] 标签:缅甸 佛塔 大金塔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