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俄症”深扎波兰社会 俄波关系难正常
2010年04月20日 12:1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卢琛:波兰有一句名言,如果德国人入侵波兰,那么波兰丧失的是领土,如果俄罗斯人入侵波兰,波兰丧失的就是灵魂。18世纪末,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波兰就在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大国的威胁下被三次瓜分。其中沙俄是最主要的元凶,占领波兰约62%的领土,波兰人对俄罗斯人的仇恨从那时候就埋下了种子。二战前,波兰的命运就被定格为建国、被瓜分、再复国、再亡国,再建国、再亡国。到了二战期间,苏联解放波兰,波兰首都华沙却出现抵抗组织,不是抵抗德国人的,而是抵抗他们的解放者苏联。

解说:1939年二战爆发前期,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尽管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同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闪电战突袭波兰,并迅速侵占了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政府被迫逃亡国外。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即与德国划定界限,分割了波兰,波兰再次遭遇了亡国之灾。

朱克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波兰复国,它们是1918年到1939年,这段时间在波兰历史上叫做第二共和国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面,波兰所扮演的一个角色是什么呢?它既要充当这个布尔什维克主义,冲向欧洲大陆的这样的一个隔离墙,一个防御带这样的一个角色。同时又要扮演一个看住或者说牵制德国重新崛起的,这样的一个所谓东方卫兵的角色。波兰是夹在俄罗斯和德国之间,因为波兰它同时在扮演这样的两种角色,也导致苏联和德国之间,它们之间要有一种,也要合起伙来,算是,可以说是合起伙来对付波兰吧。

解说:1941年德国撕毁协议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苏联转变了自己的政策,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支持波兰共产党人建立军队,在地下与纳粹展开斗争。1944年8月,苏联的反攻将战线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波兰政府,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然而之前承诺予以军事援助的苏联红军却沉默了。因为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华沙的失败蒙难于斯大林的背信弃义,而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苏联想借德军之手清除异己力量,为以后建立自己的势力,重新控制东欧扫清道路。

朱克奇:华沙起义的领导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波兰人民对于纳粹统治肯定是刻骨的仇恨,起义是反对这个纳粹占领者的。但实际上当时发动这样的一个起义,也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抵制苏联及其控制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当时波兰华沙起义,这个领导者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认为一方面,苏联是我们的盟友,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是压制我们独立自由的凶恶的敌人。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波兰华沙起义的领导者,并没有真正的努力去寻求,获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解说:二战结束后,苏联在波兰扶持建立了,亲苏的社会主义政权,然而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政策,这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为了平息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的立场,推出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这才使骚动平息下去。

卢琛:苏俄和波兰之间的恩怨,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为惨烈的是“卡廷惨案”,曾经被称之为20世纪最大的悬案之一。1943年的4月,攻入苏联的纳粹德国宣布,在卡廷森林发现大批波兰军人尸体,并称杀害事件是苏联所为,苏联随即予以否认。历史尘封了半个世纪,直至1990年的4月,时任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戈尔巴乔夫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解说:1939年9月,越过苏波边境的苏联红军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对于当时面临日本、德国威胁,东西受敌的苏联政府来说,这些波兰战俘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联的监禁,而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

朱克奇:放又放不了,关又很麻烦,就只能杀,这确实是很残酷的一种情况,但是这种残酷呢?确实是历史的一面。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要看到,当时苏联也面临着一种战争的这样的局势,这样的一种动荡的局势之下,一些行动可能也是非常的草率,或者说残酷都有,都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这确实就是当时历史情境当中发生的事情。那么,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说,这件事情当时为什么就采取了这么,这样的一种做法?有俄波两国之间的一种历史宿愿,有苏联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劳动营,比如说贝利亚所掌管的这个内务部,包括被杀的这些波兰军官,实际上都是持一种比较强烈的反苏态度的。但是持这种强烈的反苏的态度,又跟他们被投入这种劳动营的,当时他们生活的那种现状是有关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