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一号”降落北京 揭密奥巴马外访护卫阵
2009年11月17日 09:4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美国前总统卡特:因为我认为,这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我认为该是从台湾转向中国大陆的时候了,要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

解说:当时美国政府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仍然是台湾的“中华民国”许多美国人还没有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准备。为了避免给中美建交进程带来麻烦,白宫只能绕过主管外交的美国国务院,与中方秘密谈判。1977年8月卡特排铅国务卿万斯,对中国进行一次“探索性”的访问,然而这次会谈却由于台湾问题,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宣告破裂。次年5月,卡德再次排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同邓小平进行会谈。

布热津斯基(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最后我对他说,主席先生我已经跟你讲过好几次了,我们已经决定好了,可以进行正式谈判了。

解说:中美谈判的焦点是中美建交后的美台关系问题,布热津斯基表示,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与台湾断交、撤军、废约。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最终在最棘手的美国售台武器上,双方决定保留分歧,1978天12月16号,中美发表第二个建交公报。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昨天我们国家,跟中华人民共和国达成协议,将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说:中美建交之后不久,应美国最后吉米·卡特的邀请,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也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邓小平(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解说:在8天的访问中,邓小平可敬、可亲、真诚、坦率的人格魅力,给美国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30年来第一次这种影响力开始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卢琛:从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正常化的进程跨越了整个70年代。冷战结束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战略合作的原有基础逐步失去,新的基础尚未巩固,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这一时期中美关系,风波不断曲折起伏,从利用“银河号事件”向中国无理挑衅,到允许台湾的李登辉访美,再到台海危机时派遣航空母舰向中国示威,此时的中美开始了敌对强于朋友的关系。

画外音:胜出的是悉尼。

解说:1993年申奥失败,入世谈判的阻力重重,中国在重大问题上屡屡受挫。而这些事件的背后,似乎都有美国的影子和世界的阻挠。积压已久的反美情绪,终于在1996年迸发,一本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中国人可以说不》,喊出了中国民间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一股愤怒的情绪在中国上下涌动。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几乎就在所有的问题上,像人权、贸易、台湾、西藏。几乎所有的,还有军控谈判,所有的领域里面跟美国都是那种激烈,就是吵架,谈判就是吵、拍桌子。

解说:而美国一边质疑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到了1999年初,美国国会内部的中国威胁论热潮,愈演愈烈,接连发生的《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政治献金案等都宣扬,“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广泛收取情报”、“企图收买美国政府”等反华言论,一时间对美的敌对情绪,在全中国弥漫开来。1999年4月,就在中美两国局势日趋恶化的状态下,朱镕基义无反顾出访美国,要向美国人说明真相,使中美关系重归于好。

朱镕基(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现在在美国,政治气氛并不太好,我们中国的同胞,包括香港的同胞,都认为我在这个时候访问美国,并不适宜,但是我们终于来了,因为我们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而来。

解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朱镕基的融冰之旅,刚刚过去三个星期后,美国的导弹就炸毁了中国主权象征的南联盟大使馆。这次炸馆事件,使得本受美国压制的中国入世谈判,一夜间砝码就转到了中国人的手上。美国官方对于炸馆事件的道歉和解释,缓解了长久以来中美之间紧绷的谈判气氛,也让美国重新审视中国这个“建设性战略伙伴”在世界上的地位。

最终经过五轮谈判,1999年12月16号,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定。根据协定美国政府将向中国支付2800万美元,作为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财产损失的赔偿。1999年11月10号,中美双方重启中国入世谈判,6天之内达成了双赢的结果,这也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施爱国: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发生变化以后,美国所面对的这种国际体系,中美两国所面对的这种国际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对美国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作为遏制苏联,重要的一种砝码消除了。第二个原因呢?我想在这种国际体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双方本来就业已存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个时候就可能凸现出来,成为影响中美两国关系一个重要的变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