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琛:巴以冲突之所以令世人瞩目,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流血时间最长,又是最难愈合的一道大伤口,而且还因为,它的存在也是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发酵的一个重要温床。冲突中,拉宾、阿拉法特在内的一个个风云人物陆续走上历史舞台,演绎了一幕幕高潮迭起的历史悲喜剧。但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们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后,最终审时度势,逐渐从“鹰派”转变为“鸽派”。当年死在特拉维夫市政广场同胞枪下的拉宾,有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他说:“相信我,两万或四万名示威者的呐喊,远不如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流下的眼泪更令我震撼……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而另一位中东枭雄阿拉法特无疑也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建国梦想,他曾发誓:“死也要死在巴勒斯坦土地上。”但最终还是客死巴黎。
解说:1995年11月4日晚8时,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国王广场,一个以色列群众祈祷和平的集会正在举行。集会结束,拉宾一行在人们的簇拥下走过广场,准备乘车离去。悲剧发生了,一个埋伏在车门旁的男子举起9毫米贝雷塔牌手枪,向拉宾的腹部开枪射击。当拉宾捂住腹部弯下腰去时,凶手又第二次扣动了扳机。
解说:“有冲突就有和解,有毁坏就有建设,有爱就会有恨,”1993年9月13日,在华盛顿白宫前,拉宾饮用了牧师的一段话,当阿拉法特与拉宾两双彼此敌视作战多年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或许人们也坚信阿拉法特与拉宾的和解,会结束持续了50多年的战争。
卢琛:当年达成巴以历史性握手的阿拉法特和拉宾,都曾是本阵营最坚定的主战派,也曾是最勇敢的战士,但政治远见和责任心让他们放下敌意,主动向对方伸出和解之手,为巴以问题的解决营造出希望的氛围。今天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敌意,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前的以色列与巴解。只要这种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对方的尴尬局面继续延续,彼此间都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和平与安宁。而这场冲突的历史起点,却是两个民族都要在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和平与安宁的家园。
解说: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专家:其实以色列作为一个从欧洲移民过来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它应该从某种意义上更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以色列以前有一个著名的学者现在去世了,他写过一本书叫做死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谈到这个巴以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祸根,也就是英国人最后把这个德国人迫害的这个犹太人,最后补偿犹太人的方式是牺牲巴基斯坦人的土地的方式,牺牲阿拉伯世界土地的方式,去来对犹太人的补偿,迫害犹太人的是西方人,他让阿拉伯偿还这样的代价,这个根子不理清楚,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理清楚,否则这个事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因为你从根上你就不公平,
解说: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这就是著名的六日战争。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在六十年代,阿拉法特打响巴勒斯坦人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但也是他最早开启了以巴和谈的大门。1988年阿拉法特顶住内外压力,宣布接受联合国42决议,从而步入“以土地换和平”、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轨道。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辛的和平谈判。1993年9月13日,双方正式签署巴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考虑到阿拉法特对和平的贡献,1994年他与佩雷斯以及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一道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和平被两声枪响结束了短暂的希望,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刺杀后,由利库德党的内塔尼亚胡赢得首次的总理直选,成为以色列的领导人。由于内塔尼亚胡的右派色彩,他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改采强硬方式对待巴勒斯坦,让原先可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间有和平进程的行动停止。
到2000年9月间,当时联合党的国会议员沙龙到阿拉伯人的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勒斯坦第二次对以色列人的报复行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关系全面倒退。
2001年以色列强人沙龙开始执政,一路下来,以色列在与巴勒斯坦接壤的地方开始兴建隔离围墙,希望藉此阻止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攻击。到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后,相对温和的法塔赫逐渐失去巴勒斯坦人的支持,2005年1月28日,哈马斯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掌握了巴勒斯坦的行政权,他们强调巴民族权利,反对巴以和谈,拒绝承认以色列,要求以必须归还1967年战争期间占领的全部土地。为了争取巴勒斯坦民族权利,这些组织的下属军事派别曾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目标的爆炸和袭击事件,从而导致以色列严厉的打击报复。
卢琛:有国际问题学者就提出,今天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敌意,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前的以色列与巴解。只要这种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对方的尴尬局面继续延续,彼此间都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和平与安宁。现在当务之急,需要一位新的“阿拉法特”,和一位新的“拉宾”,去努力营造一种可以“一起谈下去”的氛围;也许,现在两大宿敌间尚无法真正做到相信彼此,但至少应努力做到先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承诺,停止战争,寻找和平。让我们一探以巴之争给全球政治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关新闻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