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彭宇案:好人真的难做?
2007年09月10日 14:36  【
 
   

事件背景:

今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去医院。9月5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

相关时评:

法院的判决从“彭宇案”反思我们的道德风险

结果与公众的反应形成了很大反差。网友几乎一边倒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此种反差,意味着“彭宇案”很可能将作为一个经典的案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反复提起。

公众对“彭宇案”的质疑之处在于:法院是否应该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认定和判决。法院在认定“彭宇是否撞了老太太”这个核心问题上,必须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而按照此类民事侵权案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方应负有举证的责任。然而,在老太太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就是彭宇撞了她,更不用说形成有效证据链的局面下,法院以推理和分析的方式做出判决,不能不说略显草率。

然而,质疑归质疑,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还不得而知。因此,技术性的探讨可以继续,但对实质性问题的妄加猜测和过于偏激的反应都是不合时宜的。事实上,此案的最大意义不是表现在法律上,而是表现在道德层面:在当今时代,当好人做好事的道德风险到底有多大?

走出法院大门的彭宇说:“再不会这么冲动了”,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高呼:“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更多的网友则在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甚至就连法院的判决书上也直言“彭宇未选择自行离去,与情理相悖”———这发自不同主体的声音,与其说是对一起个案的有感而发,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

现实而言,道德品质的流失不能不令我们有所警觉。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小学生不知道雷锋是谁,耳目所及,劝人跳楼者有之,为抢救落水者讨价还价者有之,而更多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公车上为孕妇和老人让座的少了,拾金不昧的少了,乐于助人的少了……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我们的道德成本和道德风险在持续增加。也正因为如此,公众才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的焦虑。当众多的网友把信任的一票投给彭宇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百分之百相信彭宇,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道德再一次受到哪怕是可能的重创。

这令我们有些许的感慨,也让我们有某种欣慰:原来,我们的内心中从未失去对道德的追求和仰慕。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但丁更直接表述为: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道德力量来引领我们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容忍传统美德与民众渐行渐远。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 陈雪婷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