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47人墓揭密:“织女”集体殉葬的传奇
2008年08月04日 15:5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按照徐长青的设想,不论这座大墓中埋葬的是47个怎样身份的人,在主棺中必然有能够提供证据的随葬品,比如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象征将军勇武的兵器等。所以考古队员把揭示墓主人身份的期望寄托在了这具与众不同的棺木里。在起重机的帮助下,沉重的棺盖终于被打开。但是,清理的结果却令人失望,除了一枚龙型的玉佩之外,主棺中只剩下一大堆淤泥。

徐先生:这个棺,棺盖基本都是坏了,椁板椁盖都没有,完全腐烂了,包括椁边,四周椁边,剩一点点。

主持人:然后在椁和棺之间一般过去都会有陪葬物的,那么这有没有?

徐先生:这椁和棺之间只有十厘米的宽度。

主持人:哦,这么窄。

徐先生:好窄,是象征意义的一个椁室,这里面不可能放文物的,也放不下文物。

——“织女”的集体殉葬

空空的主棺不仅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反而加深了考古人员的疑惑,难道棺中的随葬物和尸骨都已腐朽化尽,还是很多年前就已被盗墓贼取走?他们无从得出结论,只得将眼光转向这座神秘大墓中其余的那些棺木。试探性地开启其中一些之后,考古队员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收获。

徐先生:我们就试探性的对那些保护比较差的三个被盗的棺,烂掉得比较厉害的那些棺,进行试探性的清理,就发现了尽管残破厉害,但是棺木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些丝织品。像这种丝织品,在中国考古学里面是很早期的丝织品,而且这么多棺里面,保存这么差的棺木里面都有的话,保存得比较好的棺木里面可能会更好。而且多学科的专家同时在现场,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呢,尽量地异地开棺,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工作。

主持人:因为都是有机质的东西。

徐先生:有机质文物,在光曝之下特别容易腐烂,而且对考古工作者本身这么大墓穴里面工作,清一具棺木都不容易,不要说47具,那多长时间。

2007年6月底,多个学科的顶尖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靖安古墓的考古现场,其中也包括丝织品研究和保护方面的权威。经过他们的鉴定,这些2500多年前的丝织品不仅保存良好,而且工艺水准达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著名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丝织品。它们的出现,改写了中国纺织历史。

47具棺木中的一具遗骸

主持人:这很漂亮,这就是朱砂红,朱砂红。而且好像是用两色丝编的吧?

王:对,

主持:就是这个丝,这个颜色红和黑并不是织好以后印上去的,而是原先就是用的黑丝和红丝然后编成的这种花案。

王亚蓉:这是放大好多倍,这个就是说是考古(发现中)密度最大的一块织锦。每公分经线有240条。

主持人:就是像我的指甲盖这么大的一个面积,它的这个竖的这个经线240根,横的是十根。

王亚蓉:一毫米里边要有24根。所以就是可以想当时它那个,一个这个蚕丝的质量非常好,它韧性好,所以能那么细,另外它那个纺织织造的技术,上机这些都相当好。

主持人:现在我们的丝织物还没有达到这种密度的吧。就是我们现代的。

王亚蓉:没有,一个是说它那个各种工艺非常精,另外说人的审美的情趣也非常讲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冠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