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故事
椁板打开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椁室分东、中、西、北4室。朝着太阳升起方向的东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地方,巨大的棺椁牢牢地沉在墓底。清理主棺的过程一波三折。
王馆长:大棺那个来讲呢,因为当时他是关注里面有没有尸,有尸体我也不怕,反正我的医学教授,解剖的,什么那个福尔马林都准备好了,就准备在室内慢慢的来清,里面有什么玩意都能那个。
主:所以确定的第一个方案是整体起吊是吧?
王:对,差点出事是吧,当时就是想得比较简单,就是把这个整个棺材,用吊车吊起来,但是尽管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只是外棺的外面,我们用,另外用那种大方木做了一种架子,把它固定,固定,在部队调了一条,那时候军民合作,那是不讲条件的,部队一下调了个八吨的吊车,把它嘟嘟嘟,全场观众都在那盯着,它这边棺材丝纹不动,那个吊车的屁股往上直翘的,太重了,棺材一点都没动。
主棺由于过重,八吨的吊车对它无能为力,整体起吊根本不可能,因此考古队紧急选用了分层起吊的第二方案。
谭:有一个研究员,他是很有经验,他挖墓挖得最多,很有主意的人。过去我们挖的越王勾践的墓那个也不小,后来天星观挖了个楚墓也不小,他那个棺材起过的尸也不少,他都靠手工他都能够把它吊出来。我说你到现场指挥,先吊棺盖,棺盖一吊,一个棺盖就去了两吨重,它木头里含水,含水了饱和了,它本身它还有,还有铁还有青铜啊,一个棺盖就盖了两吨多,棺材里面装一些什么不晓得,没办法讲。按照第二套方案就把内棺的棺盖揭开,内棺的棺盖一打开,还有三分之一的水。
透过积水可以看到一些腐烂的丝麻织物和人的骨架。由于无法估量内棺的重量,也担心长期在水中浸泡,内棺可能会腐朽,所以不能贸然起吊。
谭:刚开始想的还是,这整体吊不起来,能不能把内棺整体吊起来回头再清呢,,它那个内棺的棺底跟那外棺的棺底,两面,手都进不去,严严实实,但是你这个吊车上的牵引绳,钢丝绳不能直接系在那个棺底上,那不搞坏了吗。还必须做一个托板,把它拖进去,拖板上面我们还垫上泡沫垫上塑料布保护它,然后那个钢丝绳才揽上才能够上去,但这个时候连手都摸不进去,不要说钢丝绳,连麻绳都搞不进去,没有办法。他说这样吧,采取虹吸管的办法。
主:先把里头三分之一的水把它吸出来。
谭:先用一个小管子把里面的水吸出来,吸出来以后呢还不能动手,这个丝绸到底腐烂到什么程度呢,即使腐烂的话也总还得留点标本啊,找一个铝板来,铝板有弹性。然后从外棺和内棺的空隙中间这么插下去。
有了加固保护的铝板,内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再进行起吊就不必担心损坏内棺和里面的文物了。
谭:又往墓里头灌水,又灌水,浮力,产生一点浮力,首先呢,灌水,让那个内棺啊,在外棺里头浮起来,浮起来以后,把托板插进去,再抽再吊,内棺吊完以后再回水,让这个大棺利用水的浮力再浮一浮,大棺整个浮起来是很困难的,浮起来不可能的,它已经吃饱水了,但是它用这个水的浮力能够移动了,这样才吊棺,所以我们发掘啊,最早看到大棺,是最后才把大棺吊起来。
科学的起吊方案成功取出了体重达9吨的巨型彩棺和内棺里的尸骨等等文物。如今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展厅,就能看到这个夺目的巨型彩棺。它有3.2米长,2.1米宽,2.19米高,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接下来清理主棺,对现场的负责者而言就是一个取宝的过程。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地下宝殿,终于重见天日。
1978年这个夏天,擂鼓墩营房里充满了无数的惊喜。世上少见的珠宝、琉璃、玉器、金器让考古工作者大开眼界。
《文化大观园》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日17:00-17:45
重播时间:周一0:55-1:409:00-9:4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