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预告] 寻找尧、舜、禹时代
2007年07月29日 08:44  【
相关标签

王巍说,在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中,我们意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经由简单的平等社会到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再到出现王朝、出现国家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研究的重心不应该仅仅在一个点上接触文明的起源,而应该从一个文明形成的全过程来研究。

多学科、全方位、多角度、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选取了龙山时代和夏、商王朝时期进行研究。以商文明作为基点,由近及远,向上追溯夏代乃至尧舜禹时期文明的物化形式变化。而在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则由远及近,从源头追溯。以前,人们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比较典型——当时他们城邑里的主要生产者是奴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中的俘虏。因此,过去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所谓国家就是地缘代替了血缘。

王巍指出,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和襄汾陶寺遗址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的考古发现,结合在安阳殷墟和陕西周人都邑的发掘与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包括到汉代以后),宗族势力是非常强大的,这种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及政治统治是合为一体的。王朝里的王既是政治统治者,又是宗族里的最高首领。而这个时期的主要生产者主要是本氏族的成员,虽然他们也是被剥削者,但不是外来的奴隶。这个特点在世界相当多的地域里是共通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发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发展道路。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王巍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岗、新砦、二里头等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及相关遗址的研究发现,在龙山时代,中原地区主要种植粟类作物,到了夏代,水稻就比较多地出现,而到了商代小麦也开始被大面积在中原种植。同样,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玉器制作、冶金术、铜器的制作等方面都有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养羊、种植小麦、冶金术这些新的因素都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在中原的,它们的源头来自西边;而精美玉器则来自东边……

王巍认为,由此可见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从物质文明层面到精神文明层面都有一个对周围先进文化的吸收过程。所以,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汇聚”和“辐射”——在夏代之前主要是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而商代以后则主要是发达的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当然,汇聚和辐射从来都是双向并存的。而中原文化强大的吸收能力则是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四大遗址——再现灿烂的上古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通过2004年~2005年对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岗、新砦、二里头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揭示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

河南王城岗遗址及出土文物

在河南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告城镇西部的原王城岗遗址,面积仅1万平方米的两座小城以西新发现一座带护城壕的龙山晚期大城遗址,其面积约在30万平方米。有学者认为,小城有可能与禹的父亲鲧“作城”有关,而其兴建年代略晚于小城的大城则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

在夏代中晚期都城所在地的河南洛阳盆地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相当于紫禁城级别的夏朝宫城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城。城内发现了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四合院式的宫殿基址。

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了距今约4100年前,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大型贵族墓葬、观象与祭祀设施及大型仓储。不仅揭示了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展示了一个上古时期都邑聚落要素最全的标本,并且在以考古证明“尧都平阳”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在河南新密市新砦发现了从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新砦期”(约相当于夏代早期)的大型围壕与城墙及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型特殊遗迹,很有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这四大遗址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寺观象与祭祀建筑遗址。”王巍介绍,在陶寺大城的南边发现的这个天文观象台遗址大约距今4000年。这个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的基址,总面积约1740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米,面积约1001平方米。经解剖后发现:在弧形夯土墙的基础面上,被人工挖出了12道观测缝,每道缝大约10公分。所有12道观测缝都可以站在一个观测点望出去,看到太阳从它东边的塔儿山升起的不同位置,从而可以测定当时的节气。

王巍说,经过我们在那儿一年的实地模拟观测,从这些缝中,可以看到20个陶寺时期使用的重要节令日出,至少是与今天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吻合的。开始我们还怀疑这是不是偶然呢?后来请了十几位天文学家(包括几位院士)来论证。经过实地观测和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天文学家一致认为这个遗址肯定与观测天象有关。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界的热切关注,英国的《自然》杂志、德国的天文学杂志《Astronomie》都给予了报道,中国科学院天文史学家席宗泽院士称: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血脉相连的记忆史,每一个国家都无不珍惜自己古老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绵延五千年远古文明的源头,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遗踪,初步勾勒并还原出模糊不清、真伪难辨的尧舜时代社会图景,为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书写了极其辉煌的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陈雪婷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