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
2010年03月15日 09:5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苏区见到了刘志丹的夫人和他六岁的女儿,彼时距离这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牺牲已经过去两个多月。1937年10月,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刘志丹,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1935年,当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刘志丹建立的根据地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块红色区域,至此刘志丹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革命史上显赫的位置。

凤凰卫视3月13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苏区,见到了刘志丹的夫人和他的六岁的女儿,彼时,距离这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牺牲,已经过去两个多月。1937年10月,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刘志丹,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一贯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1935年,当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刘志丹建立的根据地,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块红色区域,至此,刘志丹的名字出现在中国革命史上显赫的位置。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解说:这首陕北民歌歌颂的是陕甘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在他短暂的33年生命里,创建西北红军,建立起覆盖20多个县的红色政权。

陕北,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20世纪初,这里正处在深刻的农村危机中,农民忍受着天灾,军阀和土匪带来的贫穷和饥饿。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并宣称保持中立,这一年的农历八月,陕西省保安县金汤镇上的杂货商人刘培基有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刘景桂,字子丹。

刘力贞(刘志丹女儿):我们家就在一个山沟沟里面,叫芦子沟,我们家并不是很有钱,外面的传说就是好像觉得我父亲是一个大地主家庭出身,实际上那是一种误会,因为啥,都认为好像出去受了教育的这种人,有钱才能念书,没有钱就念不了书,实际上他是因为他的祖父就是一个教书先生,他的父亲呢,也曾经教过书,后来做小买卖,所以可以说要说书香门第还比较更恰当一些。

解说:刘志丹的祖父刘世杰是清朝贡生,教过私塾,父亲刘培基也曾是清朝秀才,刘志丹6岁时,祖父开始教他念书识字,背诵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刘志丹在家乡就读高小,他不仅熟读古书,还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熏陶。

五四运动以后,陕北重镇榆林办起了23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1921年刘志丹告别新婚的妻子,步行赶往离家500多里的榆林中学。

刘力贞:看什么新青年,所以在学生里头也是挺进步的,还参加演戏,挺活跃的,后来又选他当学生会的主席。这个是他在榆林中学去办那个平民小学,就是念不起书的孩子,他们就是义务给他们去教书,他在那个地方照的相。

解说: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炎黄子孙再也不能等待,挽弓持戈,驰骋疆场,快,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这是刘志丹在榆林中学时,为宣传革命思想而写的《爱国歌》,那时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是陕西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他专门从北京请来魏野畴、李子洲等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任教,在他们的影响下,榆中渐兴民主风气,刘志丹开始领导学生运动。1925年,西安学联随共产党组织迁到了三原,为了进一步壮大斗争力量,准备召开全省第一次学联代表大会,榆林中学学生会一致推举刘志丹作为代表,赴三原开会。

刘力贞:没有路费,没有路费就同学给他凑了一点点钱,凑了一点钱,他就买了一个毛驴,路上给人拉脚,就是路上我驮你一段,给你驮行李,你给我出点钱,到了西安就把毛驴再一卖,三原再把毛驴再一卖,不是又是钱嘛,他又回去的时候,他带着这个又买了一个进步的杂志、刊物,又给同学带了回去,挺能的人,路上他不是骑毛驴,他赶脚。

解说:1924年,刘志丹被派往黄埔军校,与林彪、张灵甫在一起成为黄埔四期步兵科的新生。此时,他已是一名中共党员,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的共产党员周恩来、恽代英、陈赓等人。陈赓大将是黄埔的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留校,成为刘志丹所在大队的大队长,在众多的学员中,这个消瘦的年轻人,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力贞:说我父亲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一个是行动特别快,步兵课,跑步干啥那个,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勤奋,还有一个特点,他就记得最清楚,他爱圪蹴,就是蹲下。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