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尽46年的旷世之作:丰子恺与450幅护生画
2010年03月01日 09: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丰子恺在上海家中举行仪式,拜弘一法师为师,皈依佛门,他们朝夕相处,开始商量《护生画集》的创作,1927年开始,丰子恺耗费46年时间,完成六集共450幅护生画的创作。《护生画集》成就了丰子恺先生一生的辉煌,也成为丰子恺对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的深情回馈。

凤凰卫视2月27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主持人):1927年10月21日,丰子恺在上海家中举行仪式,拜弘一法师为师,皈依佛门,他们朝夕相处,开始商量《护生画集》的创作,《护生画集》第一集50幅护生画,是为纪念李叔同50岁生日而作,10年后,为纪念弘一60寿辰,丰子恺又创作第二集60幅护生画,弘一诗,子恺画,再加上画集所传递的悲天悯人的心,成就了丰子恺先生一生的辉煌,也成为丰子恺对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的深情回馈。

解说:这是丰子恺与老师一生的约定,从1927年开始,丰子恺耗费46年时间,完成六集共450幅护生画的创作。

丰一吟(丰子恺女儿):第一幅就是众生,众生,他说这个这是讲的就是说,他跟我们一样的,猪跟我们人一样的都是众生,好像不要吃它的肉,要爱它,就这样的了。这个螃蟹已经没有腿了还是怎么样,但是他们两个人,另外两个螃蟹就得把它抬走,生的扶持是吧。

潘文彦(丰子恺学生):好像护生画第六集,画了一条黄鳝,这条黄鳝就是这样拱起来的,头跟尾巴顶在这个沸腾的炉子里面,肚子顶起来为什么?这个黄鳝肚子里有鱼籽,它宁愿自己死,这个鱼籽不让它死,可见黄鳝还要保护它的子孙。

解说:护生画之外是弘一大师的题诗,“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这是《生的扶持》一画的注解,《诀别之音》中弘一大师题诗道:“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这些简单明了,抛却修辞写意的诗词,为的是让最广大群众明白画中之意。

丰一吟:马一浮先生呢,也是我父亲最敬仰的一个人,他就是说过一句话说“护生即护心”,护生就是护你的心,我父亲也是这样说,他说难道我真的要叫人家去,不要踩死蚂蚁啊,不要做什么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这个吗?不是的,他说如果你是很残酷的一个人,看见蚂蚁在搬家,你就把它们踩死了,看见什么你就把它揉死了,这样的话,你将来肯定是个侵略者,就像日本人,当时侵略我们一样的,就拿炸弹来丢无辜的良民,是吧?他说所以呢,叫你护生的意思,就是叫你们这个心要善良。

解说:《护生画集》是丰子恺与李叔同的精妙合作,它向世人传递着两位大师悲天悯人的心,也传递着丰子恺与李叔同之间的师生之谊。对于李叔同,丰子恺这样说道,弘一法师是我的老师,而且是我生平最崇拜的人。

1914年,一个叫丰仁的年轻人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时,俗家人李叔同,担任这个学校的音乐和图画教师,丰仁便受着他的教诲。

潘文彦:一问到弘一大师的时候,我看他跟他平常说话的神态不一样,他马上就会很严肃,很认真,好像这是不能随便说的事情。

丰一吟:他经常给我讲起李叔同先生,他是非常的敬佩,很严肃的讲起李先生的时候,非常的敬佩,就是李先生给他指出了一条路,就说你以后,要走艺术这一条路,所以他就没有去教书。

解说: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像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对于写生,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

丰一吟:弘一法师教他画素描,他以前是画什么?临摹,拿一幅画来临摹,以前都是这样的,因为老师他不大会教图画嘛,就要拿一个,拿一个字,就是画帖来给你们临摹,到弘一法师的手里,才告诉他们,画一定要看着实物画,所以就叫他们画石膏像,画什么的,他觉得真是恍然大悟啊,原来学画,是应该这样学的。

解说:丰子恺对绘画的兴致源于幼时,在自家开的染坊店里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溶化在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这便是丰子恺的第一幅绘画作品,《千家诗》中的木板画“大舜耕田图”,尽管胡乱涂鸦得到的是父亲的训斥,但丰子恺还是从父亲的书堆里,找来一部人物画谱,偷偷把这部人物谱统统印全,同私塾的同学看了都很喜欢,认为“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这种临摹一直持续到与李叔同的相遇,老师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作画理念,用木炭从石膏模型写生,多年以后,丰子恺这样回忆,假如我早得木炭写生画,早得受美术论著的指导,我的学画不会走这条崎岖的小经。

潘文彦:某一个晚上,他把丰先生找去,跟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他说这是指定了我的一生,哪些话呢,就是说我教了这几所学校,因为弘一大师当初在南京教书,也到杭州教书,南京、杭州两边跑的,我教的这些学生中间,绘画进步最快的就是你,对我来说,听了以后,心里好像这是指明了我一生的方向。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