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大师赵元任 改造中国的语言
2009年11月01日 16:4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0月31日《我的中国心——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文字实录:

赵元任,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著名音乐家,中国近代音乐开创者之一,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曾子墨(主持人):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一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为避难而离开了大陆,他下决心暂时出去工作一阵,但是谁知这一去,就久违了故国整整后半生。赵元任当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学历最高的一位,名声却远没有梁启超、王国维那样显赫,甚至比起安静的陈寅恪来,还略微有些不如,任何一部新文化运动史,都可能会忽略他的名字,因为他实在不是个斗士,而更像是个隐士,也许我们正时时生活在他的影响里,却毫不自知。

解说:当赵元任先生创作出这首《教我如何不想他》时,他不会想到这首歌,一边被写入中国近代音乐史的起点,一边又折射出自己人生巨大的遗憾。1938年,赵元任离开战火肆虐的大陆,在美国躲避战乱,在那里他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也延续了学术生命,但从此与祖国隔绝了数十年。

赵新那(赵元任二女儿):父亲不是喜怒都在脸上,在嘴上,他不是那样的人,他不说的嘴里头,他闷在心里,我母亲有时候比较了解,他虽不说的,但是比较了解他。

解说:赵新那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次父亲兴致勃勃地灌录一张汉语教学唱片,在吟诵到《长恨歌》时,忽然悲从中来,泣不成声,不能卒读而告终,这时距离父亲离开大陆已经十多年。

赵新那:如果你算一算,他在国外的时间比在国内多,他活到89岁近90岁,但是算起来他的那个心啊,他这句话没想到,他最后他跟我说,他说父亲母亲做遗嘱的时候,说是他们的骨灰的话撒在太平洋,这个这是他们两个人的要求。我父亲还嘱咐了我一句,要在那个时间线的这边,他说这样慢慢慢慢地就流回去了,流回东方去,流回祖国了。

解说:1907年,常州举人赵衡年的儿子赵元任,考入了江南高等学堂,赵元任天资聪颖,英语、德语都学得非常好,数学、生物、物理、钢琴也都成绩优异,两年后17岁的赵元任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留学美国的公费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赵元任考了第二名,最前排的胡洪骍,他考了第55名,后来他感动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而改掉了名字,取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康奈尔大学,赵元任展现出天才的学习能力,他曾得到三个满分和一个99分,创下了康奈尔大学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记录。而他所精通专业之多,恐怕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超越,在从数学系毕业四年后,他又读完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康奈尔大学任物理系讲师。1920年回国,在清华教授心理学及物理。1921年回哈佛研习语音学,继而任该校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吴宗济(赵元任助手语言学大师):许多人搞现代学问,对古代东西呢,他就不管了,贯古的那些老先生,一直到清朝几百年那些语言学大家,没有一个是通今的。他这个人是真的唯一一个贯通古今的,他以前不是没有,但没他这么样子成气侯。

解说:湖南长沙赵新那的家中,保存有父亲当年的成绩单。

赵新那:这是其中一个,有很多四年的成绩单,这就是music,music10,课程都有一个编号,这门课的编号是10,这门课每周是两小时,得分是95分。

解说:在这篇日记中,我们发现了赵元任的另一个爱好,音乐。他是这样记录第一天的大学生活的,是日开学,七时起,八时钟楼钟鸣,成复音调,极谐。

多年求学,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架心爱的钢琴,这个庞然大物,导致还是学生的他每次搬家,都变成了一项工程,在那架破旧的二手钢琴上,赵元任开始了他最早的钢琴创作。当1920年箫友梅创作的《卿云歌》,成为北洋政府通过的中国国歌时,在很多集会场合,人们却更愿意唱一首赵元任创作的歌。

歌曲:中华,看,君不见亚东四万万人的中华,啊,中华,同珍惜今生来振作振兴中华,啊,中华。

解说:赵元任所愿为之尽力的中华,还在科学的门槛之外缓缓前行,而此时他所经历的美国,正在工业化大潮中极速狂奔。十多年前,康有为把“科学”一词正式引入中国,但中国还并不十分了解科学,“科学”与“格致”二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个专讲科学的期刊。

1914年,赵元任和几个康奈尔大学的朋友,开始筹办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刊物名字就叫《科学》,这成了“科学”一词,在中国真正普及的开始。这本杂志和为此结成的团体,中国科学社,后来团聚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学家,秉志开创了生物学,由赵元任介绍入社的竺可桢,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而赵元任本人则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1921年6月1日,哲学博士赵元任迎娶女医生杨步伟,他们的婚礼一切从简,仅以通知书的方式高知亲友,通知书竟然直接附上了科学社的捐款地址。

赵新那:他说谁要是送我礼的话,两条,一个的话就是诗歌或者是你的文字上的,你的创作。一个的话就是把钱捐给中国科学社,别的一概不收。

解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社会资助科研的传统,唯一的科学期刊全凭一帮爱国留学生自费苦苦维持,赵元任的自传中曾经提到,为了每天省下几角几分,留学同学中甚至举行过节食竞赛,后来大家还都饿感冒而病倒了。《科学》杂志后来成功在上海发行,它和在北京发行的《新青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