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讲述获霍英东力荐参选香港特首始末
2009年10月04日 11:4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10月3日《我的中国心》节目:殷殷香江情——董建华

解说:董建华,世界船王董浩云之子,生于1937年,香港首届特别行政区长官,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子墨: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他们的名字就代表着新中国一个发展阶段,而董建华就是这样一个人。香港回归改变了他为之奋斗60年的家族事业,他也成为“一国两制”,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的实践者。

解说:1937年5月29日,上海徐汇西区的一幢两层楼的别墅中,传出了一声新生命的初啼。这给富商董浩云一家带来了无限的欢欣与希望,因为这是董家的第一个孩子,董浩云给他取名建华。这时“七·七事变”的阴云笼罩中国,一个转折的时代已然临近。历经战乱董浩云最终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建华也被这个蒸蒸日上的家族赋予接班人的使命。

曾子墨: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都会给我们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像您这样作为长子,能不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家庭?

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呢,是长子,那么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当然是最高的,那么从小开始他们就很,对我强调责任感。对父母亲啊,因为我是长子嘛,对姊妹兄弟了,这个责任感在哪里。后来成家了,对我家人的责任感,我是长子要继承这个事业,要将这个事业继续发扬光大,那么这个责任所在。一直会提醒我对家、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所以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边,慢慢长大起来的。

曾子墨:除了责任感,父母还会给您什么特别的教育?

董建华:在长大的过程当中,我受我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他是一个很有理念的人,很爱国的人,那么对我的期望也很高。在我两岁的时候,生日的那一天,他同我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就写了几个字在上面,什么字呢?笑迎着大时代的来临。

曾子墨:非常可爱的,从照片里看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当时两岁在上海,穿着小西装,笑迎着大时代来临。

董建华:这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日本人侵略开始的时候,他说了这几句话,表示他的忧心。但是他对国家最终的统一,民族的最终的振兴是充满信心的,也表示了他对我的期望吧。

解说:1937年“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沦陷,日军在这里为所欲为,唯有租界成为孤岛。租界外数个傀儡政权相继登场,租界内,英、美、法等国互相利用,暂时妥协。局势相对安定,这时的上海对内对外交通畅通,内贸和进出口贸易安全自由,经济上出现畸形的繁荣,董浩云把许多希望,寄托在新生的儿子董建华身上。

董建华:那个时候的上海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上海,是一个战乱、落后、贫困的上海,是一个好像没有希望的上海。我们就在这个生活环境长大的,那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经常听见我父亲同我讲,天下的兴亡啊匹夫有责的,常常讲这句话提醒我,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这个责任的。那么后来到了香港,我七岁到香港,我开始稍微会看一些报纸,我父亲,我们在家里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星岛日报》、一份是《大公报》。他每天要我看这两份报纸,看了以后,他说你有兴趣的你剪下来,我晚上回来吃饭的时候同你聊聊,我这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同你聊聊这报纸上的事情,他从小就在培养我对国家、国情要感到兴趣,对世界上边风云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怎么样,要感到有兴趣。所以我就是这样的环境就,好像多多少少自己感觉到,有一天我还要多为自己的社会、国家多作一点事,就是有一点使命感,也是老早就开始在训练我的。

解说:1946年只有十多岁的董建华跟随父母移居香港,中学还未毕业,董浩云就让这个儿子远涉重洋到英国求学。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建华儿初次出门,远涉重洋,前往求学,希望勿如一般‘少爷’出洋而不求上进也”。

曾子墨:您是不是从小在印象当中,就觉得将来有一天,我是要接父亲的班的,我是要回到我自己家里面公司来的?

董建华:对,从小就是这样的,从来没想过别的路,就是这一条路。那在这一方面我母亲也经常提醒我,不要想别的事情,就是这一条路去走去。

曾子墨:脑子里面有过这种反抗的念头吗?我要自己去做点事?

董建华:有的时候也有的,不过责任所在,所以总是最后还是这样的一个决定。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