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为了继续推进海沧计划,1990年6月,王永庆毅然率团第三次访问北京,并且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永庆曾派人多次赴大陆就“海沧计划”的细节问题继续进行商谈。1992年10月,大陆方面通知王永庆,他所提出的十一项要求全部得到批准。11月5日,王永庆在北京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及其它多位内阁商谈有关事宜。不料王永庆却提出,“海沧计划”中的产品由外销全部转为内销。顿时会场气氛显得十分凝重。
对于当时的情景,后来王永庆在1993年出版的《生根,深耕》中写的很详细:“此时我就提出所携带几项样品,拿到朱副总理面前,但是可能事出突然,他一时还无法接受,显得有些不耐烦,所以提高声音说,请坐着讲就可以。由于我临时才提出外销要转变内销的看法,事先又不够周到,没有提出报备,所以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最后性情秉直的朱镕基还是果断地同意了王永庆的计划,可见当时大陆做出的让步之大,这也让当时的王永庆甚为感激。而此时在海沧,已经开始在原定建厂土地上展开基础设施和土地整理工作。大陆方面为确保工程进度,甚至还动用了解放军机械化工程兵部队在日夜赶工。此时的海沧已经万事具备,只等王永庆来大陆定夺签约。正当沧海计划水到渠成之时,台湾当局祭出了杀手锏。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厦门市的主要领导跟我讲,当时王永庆先生确实接到了台湾当局的三个条件。就是如果你要是在大陆办这个海沧案子的话,那么你的人员的出入境,就是出入台湾要受到禁止,可能你的银行的资金将被冻结,可能你的上市的(股票)让你停牌,(王永庆)感到如果是这样的话,台塑集团就要置于死地。
解说:王永庆闻知此事顿时既紧张又不安,但为了顾及台湾当局的过激反应,为了台塑的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几万名股东负责,在征得大陆方面的谅解后,无奈之下,王永庆决定暂缓签约。在返回台北一个星期后,王永庆于1992年11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海沧计划流产,但是还会去大陆投资。
睿眼识金
陈晓楠:海沧计划破产了,这对王永庆的大陆投资梦是个不小的挫折。不过这次的挫折却打不倒王永庆,因为在他传奇的一生中,这样的挫折从来就没有少过。
1917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台湾是日本进行战争的资源供应地。在那年的1月9日,旧历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中国的小年,在台湾新店一个贫穷的茶农家庭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家里人希望这个抓住龙年尾巴的孩子能给全家带来好运,孩子的祖父就给他起名“永庆”。王永庆出生了,出生在这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朴实的家庭。
解说:王永庆的一生起点很低,当时台湾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在王永庆家里,粮食从来就没有充裕过。王永庆的父亲本来从事茶叶买卖,勉强维持家境,但一场大病之后,耗尽家中所有积蓄。母亲一肩承担起家中里里外外的粗工细活。因为生活困苦,王永庆国小毕业后,十五岁就被迫辍学,到嘉义当配米工人,渐渐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来,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因为请不起帮手,聪明能干的王永庆不得不常常从早上忙到深夜。
王永庆:我15岁就到嘉义去,我是14岁学校毕业,在念一年书,有工作我就做,我就到嘉义去,那边就是到那个碾米厂工作。工作了大概差不多一年,就自己出来开个小米店。
解说:由于是离乡背井做小生意,一切只能从零开始,起步自然十分艰难。然而王永庆凭着过人的坚忍毅力,加上灵活的生意头脑,从各个层面着手,努力设法打开销路。不久,米店有了微薄的利润,但王永庆并不满足。于是第二年,他利用父亲借来的两百元块钱,买了小小的设备自己碾米,转而开设碾米厂。在用心经营下,逐渐展开了批发业务。经营米店之后,王永庆陆续接触其它领域,也都获得不错的成绩。台湾光复后,在一次得来不易的机会中,王永庆便踏入了塑胶行业。
1954年10月,王永庆创立了福懋塑胶公司,三年后,到了1957年投产时改名为台湾塑胶公司。当时台塑每天只能生产四吨的PVC粉,规模不大。为了求得生存立足,在排除万难,并历经三次扩产之后,台塑终于站稳了脚步,但是产品仍然处于滞销的困境,于是王永庆想方设法为产品谋求出路。
王永庆:以后经过我们一年的操作都亏本,好不容易去瓶颈,可以加的地方都加,这样子可以做二十吨。一天四吨改成二十吨。品质改良了,成本也相当的降低。但是没有出路,所以那个时候,半年一顿都卖不掉,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才开南亚,那么南亚出来,还是没有加工,没有加工才开新东,新东一家这样做的话,大概没有办法扩大,所以新东也就收起来,这个我觉得非常对,就是关起来,叫公司的干部,找朋友自己创业,找朋友,找亲戚。这样子扩散出去创业。这一点措施我认为,(对台湾经济)最有效的一次。
解说:王永庆一生秉承自己的经营理念,成就了台湾“经营之神”的美名。然而在这样的光环下,王永庆却坚持“勤劳朴实”的作风,他认为这才是台塑企业的根本。
王永庆:勤劳,朴朴实实地做。你要是一味花费的话就不是朴实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做事情要勤劳,我再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一个人能做到什么样子没关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句话都不能虚伪,不能做假的,何必呢,对不对,一个人讲假话的话,一生就是非常失败的,人家对你这种人也会讲假话,这样对自己伤害最大,不要讲假话。能做我就多做一点,不能做就说不能做,不要做表面,做任何事情,其实你这样做是骗自己,人家看得很清楚的,对这一点我看很重要。
解说: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供需无常,价格波动剧烈。王永庆作为台塑集团的掌门人,他要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自主建立轻油裂解厂的设想,以防后患,这便是名噪一时的“六轻”计划。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六轻是王永庆这一生的一个杰作,实际上是王永庆集整个台塑集团的人事、财力、还有物力所最终建成的一个庞大的石化工业园区。它是一个集上中下游垂直一体的那么一个生态园区。整个的投资规模相当的庞大,它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民间投资案。
解说:1986年王永庆提出自建第六轻油裂解厂的申请书,却连续遭到了台湾环保人士的反对,从宜兰到桃园,六轻不停的受到抵制,台湾当局对此也调解不利,六轻计划便陷入僵局。
1990年11月,陈水扁等5位台湾“立法委员”在美国观摩国会议员选举期间,专程会晤王永庆。当问及他对于“六轻”的态度时,王永庆避重就轻,并没有直接答复。而当“立法委员”们督促他回台以安民心时,王永庆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为了进一步让王永庆回心转意,台湾“经济部”更是积极地修改有关政策和法律,以配合六轻计划的落实,企图以六轻为典范,鼓励企业“根留台湾”。台湾当局的这一系列举动令王永庆始料未及。
时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林信义:整个台塑的六轻对台湾的经济以及失业率的降低有非常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