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承诺增加住房供给解决高房价
2009年08月03日 09:14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8月1日《问答神州》节目:专访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续)

主持人:吴小莉

嘉   宾:俞正声

吴小莉:在中国内地,人们在地名之前习惯性地冠以“大”字的,恐怕只有上海。这不仅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一,更为重要的是,她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华美表现。延宕至今,“中国崛起看上海”依然广为流传。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注册类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展示实力和形象的机缘盛会。有分析认为,这一个盛会也同时推动了中国一项更大的政府目标,那就是支援上海经济,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世界级城市。那么上海准备好了吗?今天让我们继续问答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解说:曾有一位外国经济学家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开了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撒钞票。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近五年来,上海因筹办世博会,年均拉动GDP两个百分点的增长,上海的基础设施也因此提前了十年。

吴小莉:如果实事求是来说,您看到上海这几年的这种高速发展,尤其为了世博会的这种高速的发展,有人说这是在华丽转身之前的蜕变过程,您曾经提到过说,现在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发展它有很多的成绩,但是有一些缺憾,看到上海这样高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您觉得它的成绩在哪里?又有什么地方您是觉得有一些缺憾的?

俞正声:上海嘛,成绩是一目了然了,你看,浦东,新的金融区,上海人的居住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善,那么缺憾嘛总是有的,这个徐匡迪同志就跟我讲,他说当时,某一个建设,如果下决心搞大一点,搞得更多一点,现在就主动了。这个我在上海工作几年,城市建设还会留下不足。我只讲讲我在青岛时候的城市建设的不足。我在青岛工作了八年,青岛嘛,原来是个老城区了,德国人在的时候搞的老城区了,后来向东扩展建立新城区。

吴小莉:我去看了。

俞正声:新城区呢,沿着海边一线,本来应该建的更宽的绿地,结果盖了过多的房子,这个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都批出去了,这是一个很难弥补的一种缺憾。所以城市的缺憾,第一个就是城市规划的缺憾,这里头要避免的呢,就是急功近利,第二个就是我们有一些经验不足导致的缺憾,我们上海有一些地铁噪声大,埋深浅了,影响有一些群众的生活,这是当时的防噪声的经验不足,那么现在怎么办,现在要弥补。

解说:自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国际大都市一直热衷于举办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等城市举办了10次,世博会的举办不但短期内会给举办地及周边地区起到聚集人气、推进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对提升举办地的人文环境,城市品牌和世界影响都具有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给巴黎的“摇钱树”,至今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并且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吴小莉:中国馆的这个建设其实是公开招标的,公开征选的,而且那时候征选的时候是使用中文,而且希望是中国人华人来提出这样的一个设计,另外这个设计的图纸出来以后,也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您现在自己看到中国馆外馆的建设以后,您怎么评价?

俞正声:这个馆的设计呢是招标,中标呢好像是何敬堂同志,国内很有名的一个建筑设计大师,这个评审委员会的主任是宋春华,我在建设部当部长的时候他是副部长。我到上海之后呢,就看到了中国馆,在网站上看到了中国馆的照片,我第一印象很难看嘛,第一印象。我后来见到宋晨华同志,他说老俞啊,他说当时国家大剧院出来的时候,他说你是赞成的我是反对的,他说现在我也赞成了,越看越爱看,他说你呢,也会的越看越爱看,我确实现在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好看。

吴小莉:对于中国馆。

俞正声:中国馆。

下一页:俞正声:我父母合葬在一个没有写任何生平和官职的公墓里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马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