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世博会对克服经济危机有推动作用
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迄今人们对于1933年举办的芝加哥世博会依然是津津乐道。这不仅仅因为它开创了世博会的许多新领域、新规则,比如说它第一次为世博会建立了主题,叫“一个世纪的进步”;第一次向工商业巨头敞开大门,开设了企业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芝加哥世博会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几乎所有参展国都成为了受益者,被称为是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解说: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中,几乎到处都上演着因为失业而导致的惨剧。在匹兹堡,钢铁工人不得不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头乞讨过期的面包,在纽约,十几岁的女孩子甚至甘愿每天只挣20美分以保住工作……在“大萧条”的阴影笼罩之下,芝加哥世博会依然吸引了近2300万人次参与,直接和间接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战胜危机的勇气与信心。有人说上海世博会像芝加哥世博会,原因就在于前者在筹备关键时刻也遇到了类似1929年的金融危机。正因为此,人们也对于这一届的世博会充满期待。
吴小莉:也有人屡次地把上海世博会跟芝加哥的世博会相比,因为刚好都是经济的环境变化的一个情况之下。
俞正声:世博会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了,那么当前,全球的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摆脱这个经济的出路呢,各有各的药方,但是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要用新的能源的产品,既解决我们全球气侯的变暖问题,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大家接受这种理念,我们新能源的节能型经济的发展就会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对于我们经济的一段时间的一个长期的拉动,不可估量的。
俞正声:当然世博有它的直接经济拉动,比如说对上海来说,很多的人到这参观了,我们的旅游业啊等等都会兴旺,这个涉及旅游板块的一些公司的股票嘛,市值可能会上升,比如说我们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我们到明年世博会前我们可以到420公里,这个去年年底呢才230公里,这个对我们经济是个很大的促进了,这些是直接的经济拉动,更重要的是对克服经济危机的结构调整的方向,我相信本届世博会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世博会无中央财政投入 目标是不赔不赚
解说:上海世博会被称作自世博开办以来规模最大、投入也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说,中国这次准备投入450亿美元,重金打造上海世博,投资规模超越北京奥运会。而举办世博会并非一本万利的买卖,历史上盈利、持平和亏损的情况不相上下,但近几届多是亏损。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更是亏损了10多亿美元。
吴小莉:前不久您在接待香港的媒体团的时候,曾经提到世博会现在的投资金额大概有300亿人民币左右,那也有国外的媒体,《纽约时报》它们也提到说,如果加上间接投资,包括城市的翻新,包括基础的建设,轨道交通的话,其实大概有450亿美元这样的一个概念,450亿美元的话其实是比北京奥运会还要多的一个投入,您怎么看它们这样一个说法和算法?
俞正声:那这个账看怎么算了,其中投入最大的,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呢,明年4月份,我们通车420公里,一公里嘛如果算六个亿的话,就是将近三千亿了,两千几百亿吧,它愿意这么算我也不反对,但是它实际上是利用世博会的机会,解决上海居民出行难问题迈了一大步,上海现在交通很挤,轨道交通也很挤,经常把这个门挤坏,就是挤到那种程度,所以这个钱呢花的是值得的,当然世博会后这个地方还要开发了,开发之后,我估计这个钱是能收回的,所以世博会,你刚才问中央财政拿多少钱,我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安排里没有中央财政的(投入)。
吴小莉:包括一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俞正声:都是我们,都是上海出,上海也不是财政。
吴小莉:发债。
俞正声:上海就是利用债变成土地储备,然后将来开发中间偿还,我们的目标是持平,不赔不赚。
吴小莉:这个是蛮高难度,因为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有三分之一赚。
俞正声:你别忘了,这个地方是上海市中心的位置,它将来的开发的价值是很高的,我说不赔不赚呢,就是说,那么如果挣得多,赔的可能性很少,如果挣的多,就要搞一点呢这个土地收入低的房子,供给我们的。
吴小莉:回馈市民。
俞正声:供给我们的一般的低收入居民,如果赔了那就困难了,所以最后再算帐。
有人说,正如奥运开幕式让世界得以一览中国绚丽的历史,上海世博会将提供一次预览中国未来的重要机会。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推动了中国一项更大的政府目标,那就是支持上海经济,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世界级的城市,对于曾经当过城市市长、当过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来说,将如何看待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他颇具传奇色彩的家世背景,又曾经给予他人生怎么样的影响?2007年从湖北调任上海,面对当时的复杂政局,“俞氏风格”又给上海滩带来了怎么样的冲击波?下周同一时间,继续问答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问答神州》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六18:15
重播时间:周日01:40周日11:45
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蒋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