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革期间 伤痕文学如何使当代文学重回正常轨道

2012年09月14日 10:01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如今已在美国生活的卢新华说,尽管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的轨道,并且摆脱了“假、大、空”的浮泛的创作风气,从而备受推崇,然而由于把它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篇篇作品充满了悲情主义的色彩,再加上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伤痕文学必定是短命的”。

凤凰卫视9月13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伤痕文学问世之时,带着浓烈的情感,急切的叙述欲望,如同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写作者往往希望给文学以应有的忠实刻画生活的面貌,弥补多年的遗憾。

有一位叫莫应丰的作家,曾经在“文革”中写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让他引以为撼,在他看来此类小说迟早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于是在1976年文革的最后一年,莫应丰冒着政治风险,仅用105天就写完了《将军吟》这部长篇小说的初稿,莫应丰在最后一行写道:“1976年3月4日——6月26日冒死写于文家市。”

搁笔时,他已经是精疲力竭,瘫软地倒在椅上,两手无力地耷拉着,口角流出了一丝微笑,自语道“我可以死了”。又乘兴又写了一首诗。“含辛茹苦悲无私,百万雄兵纸上驰。泪雨濯清千里目,将军一梦醒其时。

莫应丰创作的时候每写完一段都要拿到钢琴上去弹奏一下,看是否有“高山流水”的效果,《将军吟》后来也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金。然而《将军吟》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遗憾,正如其他“伤痕文学”一样,它刚刚从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中苏醒过来,明显地存留着“反面人物”的时代特征,受到阶级战争文学意识的影响,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的历史印迹。

如今已在美国生活的卢新华说,尽管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的轨道,并且摆脱了“假、大、空”的浮泛的创作风气,从而备受推崇,然而由于把它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篇篇作品充满了悲情主义的色彩,再加上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伤痕文学必定是短命的”。

刘心武也认为自己的成名作《班主任》的小说技巧是粗糙而笨拙的,的确,早期的“伤痕文学”由于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的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也比较明显。

刘心武又说,其实人们对于“伤痕文学”的阅读兴趣是出于政治性,或者是出于社会性的关注使然。对此语言大师季羡林在1998年的《牛棚杂忆》的自序里面说,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过一阵所谓“伤痕”文学,然而根据我的看法,那不过是碰伤了一块皮肤,只要用红药水一擦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地埋在许多人的心里,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伤痕文学 当代文学 轨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