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曾希圣搞包产到户 毛泽东沉默不语
2009年07月21日 10:54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7月20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一包就灵”变成“单干风”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61年在新中国农业生产乃至土地制度变革的进程上是重要的一年,3月6号,安徽省根据农民群众的要求,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这就是包产到户。

提出这一政策的是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大跃进”期间,曾希圣和安徽省委是紧跟中央的路线,另外在“反右”运动中,安徽扩大化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在三年困难期间,严重的危机和农民的苦难,促使曾希圣的思想开始改变,施政理念也随之改变。

1961年2月,在淮北农村蹲点的省委常委张祚荫向他汇报。1960年,宿县褚兰公社73岁老农刘庆兰儿子得了肺炎,公社叫他住养老院。他对公社党委说“我还能干活,不能依赖公家”。他就带着儿子上山开荒种田,当年收了3300斤粮食,交给大队1800斤粮食和60元钱,这说明不去管农民,放手让他们干,他们反而能提高生产力,至少不会饿死。

1961年2月下旬,曾希圣派省委工作组,到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冈山大队南新庄生产队推行“责任制”的试点,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4月23日曾希圣在全省地市县干部会议上,肯定淮北农村的刘老汉搞的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支持他的创造,并提出了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责任制办法,实际上就是搞包产到户。

当年夏天毛泽东路过安徽蚌埠,曾希圣火车上汇报了推行“责任制”的情况,毛泽东没有表示异议。于是曾希圣就大胆地在全省各地,推行责任制,到当年10月份,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已经达到了84.8%,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实行责任田以后,平均的产量都比上年增加了38.9%,全国大约有20%的农田,陆续实行了包产到户,粮食产量立刻提高,农民说,“包产到户,一包就灵”。

然而曾希圣,却是厄运临头了。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打电话叫来了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这表明毛泽东反对这种做法,但是曾希圣没有顺着毛泽东的意思,他反而恳求说,群众刚刚尝到了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吧,毛泽东沉默不语。

1962年2月,在7000人大会期间,曾希圣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说他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调离安徽,担任华东局的第二书记,他就开始淡出政治舞台了。

《腾飞中国》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