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式鲜美月饼,任你挑选。而时光倒流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同样的节日,人们所考虑的却是怎样用几张节日里特别发放的计划票,为餐桌上增添一些油水。
那个时代,计划票比钞票还顶用,没有计划票寸步难行。于是,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票证中,因此还催生了地下票证黑市和一批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票贩子。
粮票体现时代特征
家住市区下吕浦的林兆麟,今年76岁,酷爱收藏粮票。近日,记者在他的家中见到了一大摞花花绿绿的粮票。“我收集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粮票,有7000多个品种,1万多枚。”
谈起收集粮票,林兆麟说这与他多年在粮食系统工作的经历有关。1993年初,得知粮票将停止使用,老林怀着对粮票的深厚感情,开始收藏粮票。
为了更多地收集全国各地的各种粮票,这一年,老林办起了《瓯海集粮》季刊,每期自费印刷五六百份,免费寄送给全国各地的藏友,刊物一直坚持到1996年。通过刊物,他与全国1000多人交上了朋友,从而使他收藏的粮票种类非常丰富。
在这些粮票中,记者发现最具时代特征的是《语录专题》粮票,小小的粮票还印上毛主席语录。
粮票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广东发行使用的粮票上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必须把粮食抓紧”、“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等等语录。
而湖南常德石门县制作的《居民粮票储蓄存折》上,有着这样的语录:“节约用粮,计划用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些语录说明当时的国家粮食政策是计划用粮,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丢了煤球票差点自杀
今年67岁的市民陈崇清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深有体会。
“没有票就寸步难行。”他一开口就这样感慨。
文革的时候,有一天,妻子给他50公斤煤球票和5元钱,让他去买煤球。
那天天气很热,他随手把煤球票和钱放进了上衣口袋,就出了门往铁井栏的煤球店赶去。经过五马街口新华书店的时候,很多人围在那里看大字报。“当时听人议论,说又有新的最高指示了,我也就挤进去看。”挤到大字报前的时候,老陈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煤球票和5元钱也就很明显地露出来,而他自己却一点也不知情。当他看完大字报转身挤出来时,突然发现票和钱都不见了。
“怎么办,我怎么办?”陈崇清当时就这样反复地问自己。他恨不得把地都给翻开找一找,但眼看煤球票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接下来家里可拿什么来烧饭呀?他一个人跑到华盖山山顶呆坐。“当时我想过自杀,可没有用啊,买不到煤球,以后怎么生活啊。”陈崇清一直在山上坐到天黑才回家。
后来,亲戚、邻居知道这个情况后,纷纷凑了一些煤球票送给他,才让他们家度过了难关。
产妇吃面条需要证明单
在温州一媒体工作的张锦奎,家里收藏着许多温州当年使用过的各种票证。有蓝色的香烟票,灰色的煤油票,白色的豆制品票,还有煤球票、食油票……当然最多的还是各色的粮票。
“这些票证都是我自己使用时剩下来的,还有许多没有留下来,在紧张时期都用完了。”张锦奎这样告诉记者。
在这些票证中,有一张印刷着“产妇挂面证明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张白色的证明单,像现在医院的处方笺。上面写着“第一胎按规定给予办理供应挂面等手续”,并盖有“温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公章。
“这是1983年12月份我侄女生小孩的时候,医院开的证明。”张锦奎告诉记者,“面条必须凭票供应,这在温州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他收藏的有关资料中,记者发现温州面条和粉干实行票证供应的时间是在1955年3月1日。资料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面条供应的紧张程度:“如因婚丧、喜庆或其他特殊原因,临时需要较多面条、粉干者,应向派出所或区政府提出申请……”
“挂面是当时产妇很重要的一种营养补充食品,没有票,一般人是买不到的,需要开后门走关系。”老张笑着说,“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面馆。”
编辑:
刘春瑞
|